首页 > 育儿 > 孩子自我效能感低,走不出舒适区?轻推之前先找准“最近发展区”

孩子自我效能感低,走不出舒适区?轻推之前先找准“最近发展区”

孩子的懒惰常常使家长们担心的一个问题,而孩子们懒惰的根源其实就是她们想要生活得更加安逸,不想日夜耕读。

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舒适区依赖,但是我们要知道,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必定要学会走出舒适区,不然就只会停滞不前,无法学到新的知识。

我家的宝宝之前就是特别的懒,不愿意去上学,不愿意上课,不愿意写作业……我们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直到后来他会因为走不出舒适区而想要放弃学习,这个念头把我们吓了一跳。于是我们才意识到让孩子走出舒适区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

自我效能低——困住了孩子走出舒适区的脚步

舒适区是指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让一个人无法突破自己,在这种状态中感觉到舒适和稳定。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心灵舒适区,而只有足够有毅力的人才能突破自我。

自我效能感,是由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种心理学效应。他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孩子通常认为自己的能力并不足以战胜接下来所要遇到的困难,也因此更加害怕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席勒有言“懒惰是贫穷的制造厂,人不能奢望,同时是伟大而又舒适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勤勉,因为只有勤勉才能给人提供生活的手段,给人制造生活的价值。”

而孩子们因为自我效能低,所以他们认为情面对他们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他们没有足够的勇气和星星能够走进去,以至于他们十分依赖他们心灵的舒适区。

“自我效能感”低的孩子会有什么表现?

第一、缺乏自信

这是最明显的一种表现,自我效能感就是孩子对自己能力的认同感。那如果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低,那么他们对自己能力的认同就低,他们会把自己的能力自动的放在他们遇到的问题之下。孩子无法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能力,长度也就更加不会有信心走下去。

第二、缺乏毅力

当孩子们的自我效能感过低的时候,他们会很容易放弃一些事情。对于一些需要考验恒心和耐力的挑战,他们往往选择逃避。

因为他们所认知到完成这件事情是多么不容易,所以他们更加觉得这件事情的难度很高,而无法坚持下去。孩子的精神力量就会逐渐减弱,最后导致不攻自溃。

第三、做事效率不高

孩子长期处于舒适区,没有一种网上的压迫力,他们的做事效率也会随着他们自我效能降低,而变得更加的低。

效率变低,孩子们就更加不想面对困难,最终只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既无法教育好孩子,也让孩子更加不快乐。

要让孩子走出舒适区,找准“最近发展区”,轻推孩子前进

第一、“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由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其一是考虑孩子成长能够到达的水平,并且走在孩子成长的前面。也就是说我们在帮孩子制定成长以及教学相关的计划的时候,要考虑她们的发展水平以及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其实是一个相对概念,孩子在舒适区什么都舒服,那么在最近发展区肯定会相较于舒适区更困难一点点。

但是由于最近发展区离孩子的舒适区并不是10分的遥远,所以如果能在他人的帮助下,孩子可以更简单的往前一小步,就是最近发展区的形成目的。

维果斯基说过“如果孩子能够在最近发展去接受新的知识,那么他的发展将会取得极大的成果。而如果能在这个区域内得到他人的帮助,那么他们吸收效果的能力会增大一倍。”

所以,家长们面对孩子无法走出舒适区的情况,第一步应该是找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并且帮助孩子走出关键的“第一步”,所谓的:万事开头难。只要孩子可以在最近发展区获得成功,那么对于他们而言,接下来的路也会更好走。

第二、改变孩子面对挫折的态度

孩子会呆在舒适区不出来,大多是因为他们对挫折的态度都太畏惧,认为眼前的困难已经是如“五雷轰顶”一般了,更别说以后遇到的困难。

芥川龙之介说过“我们经常放大眼前的困难,这成了我们逃避努力和前进的理由。”

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正如拜伦的人生座右铭所言,逆境是通向真理的第一条路。孩子想前进,想成长,想得到他们想要的,就要学会面对困难和逆境,学会走出舒适区。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困难是通往更美丽的风景的一张门票。只有经历过锤炼加工的糖果才更甜美,前路不仅有困难,也有更好看的风景、更开阔的视野。

第三、适当调节孩子的目标

我见过不少家长,给孩子定的目标都太困难,离孩子的现实生活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大教育家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而我们给孩子制定计划,一定要结合孩子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兴趣。万不能好高骛远,给孩子过度的压力,让孩子更加畏惧走出舒适区,对舒适区的依赖也更加深刻。

如同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

培养教育人和种植花木一样,我们不能揠苗助长,需要认识到花木的特点和生长状况。

只有脚踏实地的成长,才是更为重要的。让孩子走出舒适区,一步一步的前进,能激发孩子的成就感,让他们正视努力和收获的关系。

西方哲人柏拉图说过“教育非他,乃是心灵的突破。”比让孩子埋头学习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突破自己,走出自我的舒适区,提高自我效能感,给他们受益一生的精神力量。

纵观历史,有多少人是因为走不出“温柔乡”才因此才华陨落,而舒适区绝不能成为困住孩子们成长脚步的绊脚石。身为家长,我们能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轻推他们一把,剩下的路,也希望孩子可以更好的走下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6147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