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朋友说他家的孩子越来越会讨价还价了。
早上让他吃饭,他说要用糖果来换;
中午让他认真写作业,他说得看完动画片才要开始写;
晚上让他睡觉,他说得让妈妈讲睡前故事听,才愿意去睡;
在每天和孩子相处的时间里,孩子不停地和父母讨价还价。
对此,朋友很头疼,相信许多的家长也有类似的烦恼,那么,为什么孩子这么喜欢讨价还价呢?父母又要怎么做才好?
孩子喜欢“讲条件”,跟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在BBC纪录片《北鼻的异想世界里》中,儿童行为研究专家把孩子的自我意识比喻成洋葱。伴随孩子渐渐长大,通常从三岁开始,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显现,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立场,心里想要什么,就会想办法去争取。
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目的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他们也有了维权意识。
当孩子到了七八岁的年纪,他们的独立意识和权利意识就越来越强,讲条件就是他们维护自己权利的一种体现。他们知道自己有权向父母提出要求,并且知道猜测父母的心理,和父母斗智斗勇。
但是孩子养成做事之前,要和父母讨价还价的习惯,这与父母的教养方式的关系是分不开的。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乖乖听话,就会愿意满足孩子的任何调价你。
比如说,让孩子乖乖吃饭,就给他买玩具车;让孩子好好写作业,就承诺带他去公园玩;让孩子按时睡觉,就答应他给他买冰淇淋。
这样的场面并不少见,家长们和孩子进行各种条件的交换。让孩子停止某种行为或者完成我们的某项要求,我们就满足他的某项愿望。
父母答应让孩子做某事或者为他们提供奖励,实际上就是在和孩子讲条件。长此以往,孩子就习惯了讲条件的模式。
孩子习惯了讨价还价,会有哪些危害呢?
一旦孩子习惯了这种模式,那么就会对他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也不利于我们对孩子的教育。
1. 造成孩子的“被动状态”
当孩子每次通过讨价还价获得了东西,那么他每次做事情都不是“我要做”而是“要我做”,成长的状态更多地呈现被动性。另外,每一次讨价还价成功后,会让孩子养成关注“即时效益”的习惯,以后看不到利益的事情就会不愿意去做,失去学习新东西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2. 父母的权威受到挑战
孩子习惯了讨价还价才去做某件事,会让父母对管教孩子这件事失去控制。当你不再满足孩子的要求,并让他去做某件事,任你如何苦口婆心地劝说,耐心细致地劝导,孩子还是无动于衷,这时候,父母的权威受到挑战,没有了权威,更无从谈孩子的教育了。
3. 导致“拆屋效应”
当父母在劝说孩子的时候,如果孩子总是屡劝不听,坚持要得到奖励,父母的耐心会逐渐消失,最后情绪失控,做出过激的行为,可能会导致“拆屋效应”的产生。
鲁迅曾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很多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
比如父母因为孩子讨价还价批评、责骂孩子后,孩子选择离家出走,最后在焦虑、担忧中找回孩子后,反而不会追究孩子其他的错误了。
这里“离家出走”就是“开天窗”,讨价还价惹父母生气就是“拆屋”,而孩子为了逃离惩罚,就会犯下更大的错误。
家长要怎么做?
讨价还价的危害我们都清楚了,但是有些家长很头疼,觉得难得能通过奖励的方式让孩子听话,如果这也不能用,那在生活中,我怎么教育孩子呢?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说过一个生动的例子:一对5岁和7岁的兄弟,经常在妈妈面前胡闹,弄得妈妈手忙脚乱;但面对爸爸时,却会变得非常规矩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因为孩子们很清楚,妈妈总是容易妥协,而爸爸却是言出必行。
只有我们坚定了底线和原则,摆正态度,孩子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
1. 制定规则
没有规则感的孩子会“无法无天”,所以《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强调:孩子两岁左右,父母应该首先设立一些需要孩子遵守的规矩,然后逐渐地增加规矩。
几点吃饭、几点睡觉、几点写作业,以及生活中其他方方面面的细节,都要对此进行一些规定,而且最好在制定规则的时候,允许孩子的参与,一起制定,让孩子今后更好地遵守,而且制定之后不能轻易更改。
如果制定的规则是写完作业可以看半小时电视,但是之后,孩子说要看完电视才写作业,而且还就地打滚,这时候父母也不要轻易退让。
2. 谈条件,不如划底线
哲学家弗洛姆曾经说过:教育的对立面就是操纵。
谈条件本身就是一种变相的操纵,操纵虽然能够帮爸爸妈妈省却很多麻烦,却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教育不能贪图省事方便,而是要让孩子知道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条件来解决的,就算孩子哭闹,也要令行禁止。
当父母拒绝了孩子的要求时,又因为孩子做出妥协,那么在孩子的眼中,父母会逐渐失去威信,也不利于给孩子树立一个遵守承诺的好榜样。有很多的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看到孩子哭了,就立马心疼了,向孩子妥协,答应他们的需求。但是孩子发现大人会在自己哭闹时满足自己的要求,今后他会越来越得寸进尺。所以,之后遇到孩子哭闹着要家长满足不合理的要求时,我们不能轻易妥协,要坚持自己的原则。
我们要知道的是,很多时候,孩子的讨价还价是试探性的行为,只要家长守住了底线,坚守了原则,那么,相信孩子讨价还价的坏习惯是可以改变的!用上这几招,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吧!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61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