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 > 聚合模式下的网约车平台突围方向

聚合模式下的网约车平台突围方向

随着时间的流逝,网约车行业由蓝海市场逐步过渡到红海市场。2012年始开始出现网约车行业,随着滴滴吞并快滴,并购Uber中国,滴滴成为国内出行市场一家独大的网约车平台。但就在滴滴准备喘口气,推出网约车延伸业务并开拓国际市场之际,聚合模式的网约车平台出现了。主要以高德,美团,携程三大流量方平台为主。

众所周知,网约车平台主要由乘客(需求方)和司机(供给方)形成的市场形态。滴滴属于自己或许乘客,自己拓展司机的方式不停的在市场中运营,而聚合平台则依靠自己强大的流量用户需求只要拓展司机即可,相对滴滴自己获取乘客成本要相对低很多很多,且聚合平台不断可以通过开拓网约车市场增强其自身用户对平台的粘性还可以提升平台额外收入而投入的成本要低很多,对流量方平台来说何乐而不为呢。随着聚合平台的诞生,给全国几百家获取网约车平台运营资质的平台提供了发展壮大的机会。那么,依托于聚合模式下的平台未来如何盈利及盈利后是否可以持续?未来是自己IPO还是被聚合模式或其它企业/平台并购退出呢?这一系列问题首先要扛住此次疫情的考验,成为聚合模式下疫情结束后仍然活着的运力平台才谈得上后续。接下来我们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一下聚合模式下平台的存活和突围方法。

一、不断拓展国内地级市网约车运营资质

随着国内网约车合规化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聚合模式下的平台想要持续运营首先需要在国内接近300地级市获取网约车平台运营资质(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据悉目前在聚合模式下的网约车平台获取的国内地级市网约车平台运营资质最多的也不足50个地级市(指获取运营资质并实际有运力运营)。因此,对聚合模式下网约车平台来说首先应该拥有一个团队专门在2020年不断的拓展国内地级市网约车平台运营资质,至少达到100个以上。当然若可以将国内接近300地级市都获取运营资质更加,获取地级市平台运营资质建议由南往北,由东往西快速拓展。原因是东南沿海及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是目前我国网约车实际完单量最多的地区即意味着市场需求大,盈利空间也相对高。

二、不断增加活跃运力体量及提升运力服务标准

聚合模式下的平台其实际主要就是作为运力提供方而存在并获利,自然而然平台获取的活跃运力越多,聚合流量平台对其的依赖程度就越大。所谓活跃运力是指平均每日完成订单在3单以上的司机。为什么选择3单作为底线标准呢?

因为据悉目前聚合模式下的平台司机日均完成订单不足1单高的也不会超过3单,而若有任意一家聚合模式下平台可以保证其司机日均完成订单达到3单及以上那么该平台只要拥有10万司机即可实现日完成订单30万单。此数据已经可以排在国内网约车平台排名前5名了。其中单纯每日的流水,抽佣,广告,汽车销售,汽车维修保养,保险等就有很大的可运营空间。

目前大部分聚合模式下的平台关注的仍然是新增司机数,实际新增司机数对平台来说除了可以拿来面对投资人时吹嘘一下之外实际价值并没有多少。毕竟新增司机若没有实际完单对平台是没有创造实际价值的。且目前VC/PC不单单看平台的数据体量而更多的关注是平台实际或未来的盈利能力(产研/运营等团队在此不做深入交流)。

平台在拥有了活跃运力还需要不断提升司机的服务水平。大家在实际打车过程中相信都深有体会,要不呼叫很久没人接单,要不就是有人接单但距离很远,再就是接到自己后开车过程中抽烟,打电话或问题不断,还有就是来接自己的车辆有异味,空间小,脏乱差等。以上这些相信是每一位最基础打车用户最关注和关心在意的点。因此,聚合模式下的平台需要不断提升司机的服务水平。无需跟专车相比,只要简单做到就近派单,要求司机师傅保持车辆的干净整洁无异味,接到乘客后专心开车将其精准的送达目的地,最后提醒带好随身物品即可。相信平台让每位司机师傅做到以上几点,乘客的投诉将急速下降并获得聚合流量平台和乘客一致好评及逐步的依赖。

三、不断拓展运力关联的附加值服务

既然聚合模式下平台主要以提供运力为主,那么运营已有的司机提升司机对平台的粘性将成为平台最应该努力提升的方向。司机就是聚合模式下平台的用户,平台服务好每一位员工,平台员工服务好每一位司机师傅,司机师傅自然会努力服务好每一位乘客,自然形成正向循环。

司机最在意的就是收入的多少,其次才是其用于服务乘客的工具车辆及精神需求。因此,建议聚合模式下的平台专门成立一个团队开发司机福利产品。如对接主机厂为司机提供物美价廉的车辆,对接汽车保有维修门店,洗车店为每位司机师傅提供物美价廉质优且便捷的汽车保养维修洗车服务;对接充电桩企业;餐饮便利企业店面;机油,轮胎企业甚至米面油影视剧院,旅游,住宿等企业公司。不断为平台旗下的司机师傅及其家人提供更多的附加值服务。

相信平台若做到以上附加值服务,司机对其平台的粘性将是不可估量的。每位司机师傅为平台服务所创造的价值也将是非常可观的。

综上只是作为聚合模式下运力平台应该在2020~2021年重点拓展及运营的方向,实际落地需要平台多部门多团队的紧密配合和拥有实际经验人员沉下心来重点运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5911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