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人身安全一直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每到寒暑假,新闻里总是频繁爆出因为安全引发的惨剧,溺亡的、坠楼的、走失的、车祸的,看得人后背发凉,心痛不已。
现在因为疫情,绝大多数省份非毕业班都没开学,孩子们宅在家里时间久了,都憋得要命,出去玩的心蠢蠢欲动,而家长们基本已经复工,对孩子的安全教育甚至比平时的假期还难落实。在这种情况下,家长稍一疏忽就可能酿成大祸。
孩子不见才一小时,再见已是阴阳两隔
4月18日,河南原阳县盛和府小区堆放的土方中陆续发现4名儿童尸体,孩子是与该小区相邻的原阳县原兴办事处温庄村人。经初步判断,可能因土方压埋窒息死亡。
这4个孩子分属3个家庭。孩子们大约4点半离开家,5点多的时候,家里人喊他们回家吃饭却找不到人影。有一个家长听说工地上挖出了小孩,现场被封锁没能进去,因为当时孩子才不见一小时,根本没想到会是自己的孩子。
直到晚上8点多,四个孩子全部被挖出来,这位父亲才见到走丢的孩子,却已经是阴阳两隔了。
我也是妈妈,看到这条消息,我的心被揪得生痛。可怜的孩子,不知道他们在告别这个美好的世界之前,经历了怎样的恐惧?从此这三个家庭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地狱,不知道他们的亲人该怎么活下去?
公安部门正在追查事故责任,可人死不能复生,这三对父母永远失去了他们的孩子。心痛之余,很多人说是家长教育不到位,孩子才会遭遇这些意外,可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别乱跑”“小心,注意安全”这样的叮嘱肯定少不了。
实际上,大多数做父母的都犯了相同的错误: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只限于“别乱跑”的口头叮嘱。尽管我们曾不止一次地告诉孩子要注意安全,也给他们讲过很多安全知识,这种单纯的口头教育往往效果不好,才导致了那么多悲剧事故的发生。
为什么口头上的安全教育对孩子作用不大?
第一,因为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欠缺,对外界的分辨能力没有成年人那么强大,对家长一再强调的不同危险场景缺乏足够的认知,所以他们在遇到潜在危险的时候,并不能完全的按照成年人的思维思考分析,以致于儿童意外安全事故频发。
第二,哪怕平时家长给孩子讲得再仔细,但这些话都像听故事一样,理论性太强,孩子并不能真正的理解,只能这边耳朵进那边耳朵出。如果唠叨多了,还容易引起孩子反感,可一旦真的身临其境,他们早忘了家长当时的千叮咛万嘱咐,大多数会我行我素。
第三,几乎每个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好奇心都特别强,喜欢探险,对神秘的地方感兴趣。几个孩子凑到一起,玩得尽兴了,往往就成了“傻大胆”,把“安全”两字抛进爪哇国,特别是有受到小伙伴怂恿时,他们为了显示自己的勇敢,即使明知道有危险,却还要去做。
孩子的安全教育,家长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身为家长,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身边的危险因素。
非常危险绝对不能去的地方,如人来车往的街道、楼顶、建筑工地、水边;非常危险不能玩的东西,如火、水、电、刀具;非常危险要远离的人,如给你东西吃的陌生人,让你跟着他走的陌生人,比你大还向你问路的成年人,想摸你裤头背心盖住部位的所有人。
第二,知道孩子喜欢去玩的地方,一定要亲自去踩点,确保安全。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现场说法加深印象。
如果孩子要去的地方不安全,家长一味吓唬不要去,肯定是没效果的。这时候需要陪孩子一起去玩,并亲身示范可能的危险。这方面一位文友父亲做得很好,文友说,小时候老家旁边是水渠,夏天很多人游泳,她经常在岸边徘徊,想下去又不敢。
有次父亲特别空出半天时间带她下水,父亲让她坐在水边的台阶上,自己在水里示范水的深度,之后抱她下去,那是她第一次意识到水的危险。正在后怕之际,父亲嘱咐:以后想去危险的地方玩,一定要叫上他,什么是水火无情,真出事就晚了。
当然,在现实中模拟危险场景并不容易,但家长可以找一些相关的,比如宣传片电视剧之类,越接近于现实,越容易带给孩子深刻印象,孩子越能够记住这些安全教育内容。
小结
孩子的安全无小事,愿家长们加强对孩子的陪伴,都能“蹲下来”,站在孩子的高度进行安全教育,让孩子真正理解危险和安全的概念,杜绝类似的惨剧再次发生。
透过小概率事件,看见大概率人生。一键关注头条号@御风者谈育儿,育儿路上不迷茫。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58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