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美国和日本不约而同宣布帮助企业从中国撤资,这里有何猫腻?

美国和日本不约而同宣布帮助企业从中国撤资,这里有何猫腻?

文/1722字,阅读时长3分钟


这个事情起源是日本和美国率先提出,要他们的企业从中国撤离,回到本国。并且日本直接上了真金白银,掏出了大约20亿美元;而美国的财政部长库德罗也表示美国会支付企业搬迁的成本。

关于这个话题,我最近和一位朋友探讨过,两人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朋友提出了几个疑问:

1、美日把企业撤回去的话,准备搬到自己国家的什么地方?(即有没有土地?)

2、美日有没有那么多合适的工人?工资又不能太高,还没有工会来捣乱。

3、搬过去以后能否像中国一样快速建造好厂房,并在水、电、气等方面配套完整,等建好厂房和设备是不是需要三到五年?

4、美日国内有没有配套的上下游供应链?

5、美日把企业从中国撤回,意味着失去了14亿人口的市场,难道打算拱手让给其他竞争对手吗?(比如欧洲企业)

所以朋友的结论是:美日绝对不会真的把在中国的企业大规模的撤离。

而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朋友并不完全一致,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解读。

一、要搞清楚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基本格局

前两天网络上有一篇文章,标题叫做《国家很冷静,民间反倒很狂热》,讲述的内容是国家工信部苗部长对中国制造业进行的客观分析。苗部长认为,目前全球的制造业分为四个阶梯:

第一梯队,代表国家美国,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第二梯队,代表国家日本、德国等,是高端制造业;

第三梯队,代表国家中国、东南亚、印度等,是中低端制造业;

第四梯队,代表国家非洲、拉美等国家,是资源输出国。

可见,目前对仍处在全球制造业梯队中低端位置的中国来说,无论对欧美国家的技术还是资本,都依然有需求,只不过我们的制造业经过改革开放比40年前要好了很多,依赖没有那么强;同样,西方发达国家对我们中国的中低端制造业产品,也是有需求的,但也没有依赖到不可或缺的地步(很多外企搬迁到东南亚和印度就是很好的例子)。

有网友会说:就让美日这些企业撤离吧,撤了正好完善我们自己的产业链体系。

我觉得这个愿望当然是美好的,但绝对没那么简单。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相信,若干年以后,中国一定会有吊打欧美国家制造业的优秀企业冒出来,但短期在大部分领域还是非常困难,高端制造业不是简单动动嘴皮子就可以补上,技术研发的投入、人才的培养、资本的配置、政策扶持都不可或缺,并且还需要时间周期。

二、美日产业链回流不是疫情下的应激反应,这可能是一个长期趋势

全球产业链研究机构曾经在2020年初发布过一份关于2019年美国企业回流的报告。报告中有数据表明,截止2108年,美国的制造业产品中,进口份额还在增加,但是到了2019年,出现了锐减。

锐减的原因,不是美国国内的制造业变得更强了,而是对我们中国的进口减少了。

这当然和2019年的中美贸易战有关,但要是继续分析的话,你可以发现美国从中国减少的进口份额,转移到了其他低成本国家或地区(如越南等)。

我的观点是,美国之所以会在去年就做出这样的调整,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缓解国内的就业危机

这两年,美国的国内制造业空心化,蓝领工人失业较多。在中美贸易战的时候,特朗普就叫嚣说是中国的企业抢了美国工人的范围。

这句话当然有政治化的意味,但是美国政府希望制造业回流来缓解就业问题也是内在的动机。

2、不希望本国制造业继续为中国经济做贡献

这主要也是政治上的考量,这些年中国吸引外资很多,尤其是制造业外企,不得不说它们在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把中国当成主要对手的美国来说,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制造企业继续为中国经济做贡献了。

三、一些政客为了迎合国内民粹而做出的干预,最终难以持续

可能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美日把企业迁回了国内,就可以解决它们国内产业结构不全的问题。

在我看来,那就是天方夜谭!

首先,产业结构的变迁不是一年两年可以完全的,起码十年乃至数十年,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历史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举个例子,美国想要让底特律的钢铁业重新满负荷生产,这个难度比重建一套钢铁产业所消耗的时间也许更久!

其次,即使美日把国内的制造业重新盘活了,那也一定会造成产能过剩,那么产业的内部结构会形成所谓的“囚徒博弈”效应。

最后,当前的全球产业链格局是通过无数个市场、通过产期的自然选择而形成的,这种政治化的干预,希望去全球化的举措,我认为是逆潮流而动,终究难以持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5543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