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往的心理咨询中,因孩子问题求助的家长占比在1/3以上。
我经常听闻很多家长为孩子的问题焦虑,他们会抱怨:“该说的也说了,打也打了。孩子该怎么着还怎么着?”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会对孩子有过非常情绪化的对待,甚至打骂方面的惩戒。
最后问题愈演愈烈,甚至会导致辍学事件的发生。
事实上,很多孩子恰是因为上学出现问题来到这里,也是在不断了解和咨询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恐惧上学的孩子,都有过被家长暴力对待的经历。
我印象深刻的这种咨询记忆数不上数,有的孩子被家长打后,出现成绩下滑,不愿交往的问题,这种问题进而又会衍生出更多的负面事件。
比如,在人际中时常被同学孤立,在家庭中还会因学习成绩下滑受到家长的进一步指责和打压,孩子便以辍学行为来泄愤。
他们会用这种自毁前程的方式来攻击家长不该对自己这样,当然有很多时候这种对抗是隐性的,但抽丝剥茧之后你总会发现这种潜在的对抗关系。
有很多家长,是很难理解和接受孩子这样的行为(辍学)的。越是难以接受,情绪
因此,孩子的问题,由最开始的不听话、对抗,因不当对待而对抗升级的。当你连对抗、逆反的情绪想法都不许有时,其实就是把孩子情绪表达的出口给堵上了。
那么,他们的情绪不会凭空消失?反而呢,这些情绪会泛化到学习、生活和交际中,就会影响他们的方方面面。
最后,对抗关系升级为学校恐惧、家长焦虑,亲子关系也因此会紧张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看到了吗?打孩子会带来这么负面的连锁反应!
那么,通常家长遇到孩子不听说应该怎么做呢?将问题的原因不要归结到孩子身上,反而是退一步找找孩子对抗自己,肯定是自身哪里做的不够好!
是语气、语调表达太过于尖刻,还是总是想过度窥探孩子的隐私,只要你悉心发现,总能找到有那么一些做的需要调整的部分。
很多时候,家长控制孩子的情绪,绝不是简单粗暴可以解决的,反而要寻求更适宜的解决之道!
美国人类学家乔纳森.弗里德曼曾与同事做过一项戏剧化的实验。
他们给不在同一房间的A、B两组孩子提供了吸引人的电池机器人,实验人员严厉威胁A组的孩子“不许玩”(含暴力元素),而只对B组孩子“温柔地告诫”,结果两种方式都有效地阻止了孩子玩电池机器人。
情况在几周后有了戏剧化的结果,他们安排一位陌生的实验者进入房间,让孩子们玩那个吸引人的电池机器人, 曾经被威胁的A组孩子有3/4很快就在玩,而B组却仍旧有2/3拒绝玩。
实验结果表明,温柔告诫给了孩子选择的权利,大部分孩子有意识地选择不玩,这种选择便最终内化了孩子们的决定。
看完这个实验,多少暴力教育的父母冒冷汗了?
其实,很多父母在解决孩子的问题之前,我相信最应该解除的是自身的情绪问题。
只要没有了这样焦虑、急躁的情绪,就会对孩子变得更加的宽容和耐心。
因为只要你给孩子一个机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就会慢慢的在家长的成长好的互动中慢慢地呈现出,彼此都期待的结果。所以有时候我们会说服家长相信:不是孩子问题太大,而是家长方法需要调整了。
孩子不听话,打一顿就能管用,信奉暴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家长们,是时候醒来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54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