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虽然是负增长,但也在预期之内
4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出现了在过去四十多年里极为罕见季度经济负增长。这是1992年中国开始公布季度GDP数据以来最低数值,也是首次出现季度增速为负值的情况,这如果发生在没有新冠疫情的年份里称之为"经济大衰退"都不为过。
我们再来仔细的看看这个数据的结构,从公布的统计数据看,第一产(农业)情况相对较好,一季度增加值同比下降3.5%。第二产(工业)和第三产(服务业)降幅较大,分别为-9.6%和-5.2%。另外,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外贸)在一季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580亿元,同比下降19.0%;全国固定资产投资84145亿元,同比下降16.1%;进出口稍好,但同比也下降了6.4%。
这样的一个数据应该讲跟国内专家的预期基本一致,此前,路透社综合57家机构预测中值显示,受疫情带来的持续冲击,中国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预计同比下降6.5%,高于彭博社统计的经济学家预期中值为-5.4%。但远低于投行高盛预测一季度GDP增速-9%。
二、中国在疫情趋稳的情况下,经济肯定呈现出结构性反弹
通过对于上面数据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而经过对比分析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1、疫情更加体现了中国经济抗击危机的韧性。
要知道这是"中国封城2个月"的数据。这两月中,正常的生产停止,老百姓居家隔离,可以说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果按照一般思路去推断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会是这6.8%的下滑量,数据应该远高于这个数据才对,这个数据恰恰反映出中国经济对抗危机韧性很强。而这背后跟这么多年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打下的基础有很大关系,举个简单的例子,疫情发生以后虽然大家都在居家隔离,但是很多人可以上网购物,学生可以下线上课,企业可以下线会议,我们网络承受住了巨大的流量压力,而我们的物流即便是在疫情巨大压力下也没有停摆,还是井然有序的在进行。另外,就是很多企业虽然在疫情期间停摆,但是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并没有停止,大家把会议搬到了线上,让管理工作能够得到延续。
2、结构性的触底后大概率出现结构性反弹。
二季度大概率出现明显结构性反弹,从结构上看,投资、消费、进出口都有很大幅度的下降,但是我们从去年GDP贡献值可以看到,其中消费的贡献值在57.8%,超过了半壁江山;投资对GDP的贡献值为31.2%,也达到了三分之一;而进出口的贡献值为11%。也就是说虽然全球疫情还在蔓延,且短时间肯定不会得到解决,势必影响到今年中国整体的进出口额,但是好在进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消费和投资,而这两项都属于"内需"类型的,也就是说这些的主动权是掌握在我们手里的。
而一季度国家拟定的政策上看,也是非常对症下药的,即便是形势很严峻但是我们也没有重启地产,而是提出了新基建的投资计划,着重发展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而这些投资也是未来全球都在极力发展的方向,我们在这个方向上发力不仅仅是应对危机的必要手段,更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必要手段。
另外就是积极扶植中小微企业,给予了企业在税收、贷款政策上很大力度的扶植政策,同时为了拉动消费,很多城市也都推出了"地方版的购物优惠券",事实证明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据相关数据有很多城市对于消费的拉动效应在1:15,即1块钱可以拉动15块钱的消费。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全球疫情蔓延的情况下,中国对疫情进行有效的控制,而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当前全球范围内最大规模的复工复产,这在全球是绝无仅有的。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二季度,经济能够触底反弹,甚至在全年实现正增长。
三、全球普遍共识中国是极少数能在今年实现正增长的国家
在全球陷入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4月1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称,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很可能经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IMF对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发展非常悲观,甚至超过标普的之前的预测: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而此前标普对于世界经济预测是萎缩2.4%。其中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将萎缩5.9%、7.5%和5.2%。
而IMF预测今年仅有的两个经济正增长的大经济体—中国和印度。预测中国今年经济增长1.2%,明年增长更高达9.2%,这表明中国经济经过危机的洗礼,更加成为全球经济的复苏的最重要的中枢和引擎!虽然我们迎来了几十年来第一次季度经济负增长,但压力之外我们看到的确是更大的希望!(本篇完)
请关注@陈先生的复利人生,我们一起透现象、看本质,发现新世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53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