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说,在千亿个银河里,我们住在其中一个银河外围的一颗超级普通恒星的一颗小行星上,你我只是几十亿人之一。
所以,当你挑选我做你的妈妈,我觉得那是彼此的幸运,于是,我发誓,要将这世上最好的爱都给你!
从朋友圈看到这段话时,身为人母的我瞬间便被圈粉了,没有一个母亲不期盼给孩子这世上最好的爱。
从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吃好喝饱,多加几个班儿换孩子一份心心念念的礼物,甚至一改大手大脚的花钱习惯只为了孩子童年不单调的玩具陪伴,我们做了很多很多,包括教育方式。
比起根深蒂固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父辈教子箴言,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开始了“鼓励教育”模式。“天呐,宝贝你真棒” “儿子,你太聪明了” “我大儿子脑筋就是好用”。
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因童年饱尝了被父母打骂的苦,在自己成家有孩子后发誓要尊重孩子,让孩子快乐的成长,就像他们不曾得到的那样,去给自己的孩子一场迟到的“鼓励”式的爱。
孰不知,爱子心切也常会让这份爱变质。孔子在《论语·先进》中说“过犹不及”,用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也是一样的道理,若是不分场合,不讲分寸,那么“夸奖式”教育也是教育孩子路上的一碗鸡汤。
德尔斐神庙: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
夸奖教育的优势:
1、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的性格塑造一种正面的自信心。一般不缺乏自信心的孩子,都更勇于探索未知,同时创造力也很强。
夸奖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言语鼓励,它可以给孩子树立一种强有力的精神信念。
2、亲子关系融洽
孩子跳楼自杀的新闻屡见不鲜,心理学家就这个问题也曾做出过剖析,探究他们家庭的根源,无不是亲子关系紧张的成长模式,父母不是冷落孩子,就是管理严苛,毫无隐私尊严可言。
当对这些问题孩子进行心理疏导时,他们大多提到了与父母从未亲近过,可见亲子融洽不仅是一种美好的家庭氛围,也是可以减少亲子暴力关系下犯罪现象的一种有效举措。
3、方式温柔不被排斥
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妹妹小时候最不喜欢和妈妈说一些秘密,反倒和爸爸很亲近,包括到长大成人也依然如此,哪怕是交了个男朋友,也会跟爸爸交流沟通。
其实,倒不是妈妈不管她,而是爸爸说话从来都是轻柔细语,而不是像妈妈“母老虎”般咆哮。就算是考了好成绩,妈妈也会大嗓门的来一句“现在考的好不算本事,以后有能力才是真格的”。
虽然妈妈也很开心女儿考的好,但就是不会温柔的表达出她的鼓励,她的开心,所以,妹妹从来都觉得妈妈对她不够疼爱,年纪越大,越排斥和母亲沟通。
从以上,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搞清楚,鼓励教育其实真的好处多多,但为什么我并不鼓励持续地、不加节制的去实施这种教育。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好心办坏事”,一不留神,鼓励、夸奖就把孩子害了。好像夸着夸着,孩子就开始反抗了,你说的话,他不听了,你让做的,他不干了,你关心的,他开始烦了。
到这时候,你可能还不太明白,明明在努力发现孩子闪光点,却越教育越失败,只能叹一句“这孩子真没法管了。”事实真是这样吗?孩子只是一张白纸,最终他这张画纸成了什么模样,只是家长在上面涂画的过。
同事果果妈就是“夸奖教育”的忠实践行者,无论孩子做什么,她都找出这件事能被夸奖的点,然后把孩子一顿表扬。当我们几个宝妈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她还颇为自豪自己的教育方式,大家却连连摇头。直到后来有一天,果果妈几近崩溃的跟我们吐槽,“儿子现在根本不让管,说一个‘不’字,他就立马哭闹不止”。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小白鼠随机分为a组和b组,告诉a组的饲养员,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b组的这些老鼠智力一般,甚至很愚笨,几个月后对这两组老鼠进行了一个穿越迷宫的测试。
结果表明a组的老鼠,居然真比b组的老鼠聪明,因为a组老鼠可以先走出迷宫找到食物。受此启发,他来到一所学校,在班级里走了一趟,然后在上面圈出了几个名字,告诉老师这几个孩子智商很高,以后绝对会有大有作为,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又来到这所中学,他发现那几个被选出的学生真的成为了佼佼者,由于这种对于期待产生的积极效应,便叫做罗森塔尔效应。
为了让孩子产生这种期待的积极效应,所以家长就会把“夸奖教育”不遗余力的践行下去,渗透在每一个微小的细节上。
除了这种积极的效应,还有一种超限效应。它是刺激过强而产生的一种极不耐烦的反抗心理。最明显的就是家长批评孩子的时候,偶尔一次比较管用,多了之后,孩子就会抗拒、反感。
其实,不仅仅是批评,夸奖次数多了,也会是同样的效果,第一次觉得开心,第二次也会很受用,慢慢的就会觉得无所谓、厌烦,甚至到觉得啰嗦,乃至反抗,都是过度所致。
所以,大多数家长都怀着“罗森塔尔效应”的心,把事情逼到了“超限效应”的地步。换句话说“不是你不懂爱,你是爱过了头”。
夸美纽斯说“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所谓合适的教育,在家庭教育来说,便是分寸,一种恰到好处的尺度感。很多好孩子最后成为了问题孩子,究其根源是做父母的方式出现了错误。
回到我们今天探讨的主题“夸奖式教育”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宝贝,你真聪明”这种模式的教育,说实话,乍一听,这样的教育方式真的毫无吐槽之处,却细思极恐。所以,若你也经常采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不如听一听有何弊端?
1、“聪明”让孩子飘飘然,失去自我认知的能力
聪明带有一种天赋的光环,与勤奋,努力,坚持相比,它不需要做什么努力,只靠“天生”就够了。听惯了这句话的孩子,会从心底认为,凭着这股子“聪明劲儿”可以打败一切看似傻瓜式的努力。
2、宽泛的夸奖,让孩子模棱两可
很多时候,你夸了孩子,可他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哪里做得好”“妈妈对我哪里满意呢”。
虽然他很满足于父母夸奖的状态,可是并没有清楚意识到下次继续努力的点儿。当孩子误把错误的点记下来想博得你下次的表扬,却被你大骂调皮捣蛋时,在孩子心里会不会觉得你阴晴不定呢?
因为,他从来不清楚不明白你到底夸得是他哪里的好,哪里的优秀。
3、“糖”吃多了,也会腻,不腻也会有副作用
当夸奖说的多了,再有需要也会有听烦了,厌倦了的那一天。对你的表扬没吸引力了,不再满足于你口头的表扬,甚至听起来更像是一种敷衍。
这个时候,一定要调整沟通和夸奖模式,我们可能都了解“延迟满足”心理,说的是孩子要一件东西,不立马给买,也不是拒绝不买,而是可以换一种模式,跟孩子商量,约定在什么时间,或者你需要做些什么,帮妈妈一起努力,买这件东西。让他急迫的心情等一等个,缓一缓,便是“延迟满足”的精髓所在。
“夸奖”也是这个道理,不要孩子表现一好,就马上夸奖,要学会让你的“夸奖”值钱。你千辛万苦得到的肯定比戳手可得的东西更懂得珍惜,所以,你大可以等一等再表扬孩子。
而且,很多家长,都会有一个通病,就是大而宽泛的夸奖,这是个非常不好的现象。这点,明星夫妇杜江和霍思燕就做的非常棒,虽然有人不认同他们的育儿理念,但不得不说,有些地方,这对夫妇确实很优秀。
他们在对话孩子的时候,总能清晰明了的指出孩子具体存在的问题以及哪里做的棒,在说“宝贝,你真棒”之前,通常会有一个指代范围,让孩子明白,哦,我这里做的棒啊。
有人说,家庭教育的任务,首要是父母教育、父母学习
只有父母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才能对孩子以身作则。《一个人的朝圣》一书中,主人公哈罗德就是一个失败的父亲,他的儿子戴维20几岁就在自家花园上吊自杀,以至于在儿子死后的几十年里,夫妇两人一直不能原谅自己,从而在精神上互相折磨。
而哈罗德之所以没有成为好的父亲,又源于童年母亲的抛弃,父亲的不管不顾,他被忽视被冷落的童年造就了他性格上的缺陷,也让他自己不知如何去做一名合格的父亲。
父母的教育是可以传承的,是可以一代一代影响的,所以身为父母,我们必须让自己保持不断的学习力,不断的提升自己,把原生家庭教育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通过学习,通过后天的努力去克服他,给下一代创造得体的有分寸的教育观。
对于教育孩子来说,父母最该做的不是把责任推给学校推给老师,甚至推给社会,首要应该自我教育,如此才能正确的引导孩子,让孩子接受正面积极的家庭教育。
1、空杯心态,从零学习
做人要有空杯心态,虚心的求教于人,才能最大化的进步。家长若是一味觉得孩子必须听自己的,自己的话就是权威,就是不可更改,不可侵犯的圣旨,不仅对孩子是一种剥削,也是阻挡自身的进步。活到老学到老,时刻保持学习的动力,是为孩子做榜样,也是提高自身的阶梯。
2、姿态放平,不以辈分压人
“我是你妈,你必须听我的”平日里是不是听到不少这样高姿态的喊话,因为是你妈,所以你这个小辈没有话语权,听就对了。野蛮式教育得不到孩子的尊重,也无法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
孩子身上也有大人没有的优点,我们应该互相进步,把姿态放平,勇敢的承认自身不足之处,并努力改正它。
3、正确的是非观,不想当然
“树大自直”父母抱着这样的心情去养育孩子,不得不说是对孩子未来性格以及品格的一种赌注,若是中途被有心之人蒙了眼睛,“树大自直”便是父母给自己挖的最大的一个坑。
成熟的父母,首先要有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可以为孩子做出一些具有先见之明的劝导和忠告,不想当然的认为孩子的路需要自己去披荆斩棘,而丝毫不需要父母的干涉。
最后: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表达,家长们应该认识到:儿子或女儿首先是向他们学习的,包括学习好的品质和坏的品质。盲目的夸奖并非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更不是一种值得学习的品质,适度、适合才是家庭教育的不败之根本。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50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