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平民慈善家王万林

平民慈善家王万林

王万林今年76岁,他个子不高、相貌平平、衣着朴素,看上去就是个普通的“小老头”。但这个“小老头”可一点也不普通,他在40年间,以一己之力救助了500多名流浪儿童,被评为“最美中国人”,还获得过中国慈善领域的最高奖项——中华慈善奖,受到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接见。

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王万林多次表示,或许一个简单的举动就能挽救一个孩子,我们又何乐而不为?

母亲是他的“精神支柱”

救助流浪儿童的举动始于1979年的一个冬夜。那天王万林刚下晚班,路过一个公交车站时,他看到站台上蜷缩着一个黑不溜秋的男孩,当时已经晚上十一点多钟,公交车早已停运,王万林见这孩子不像是在等车,便上前询问他在这里干嘛,为什么不回家。一问才知道,这男孩姓冯,老家在无锡,当时才15岁,刚从一家煤矿逃出来不久,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

王万林见孩子着实可怜,不忍心看他流落街头,就把他暂时带回了家,之后又给小冯买了回无锡的火车票,并叮嘱他到家后一定要写封信报个平安。然而,一段时间后,小冯却始终音讯全无,王万林不禁担心起来,于是,他又专程去了一趟无锡,确定小冯已经平安到家后,他才放下心来。

“那时候我妈妈还在,她不仅没有反对,还跟我说你这是做善事,妈妈为你高兴。”王万林告诉本刊记者,他自幼丧父,由母亲独自带大,他这些年坚持救助流浪儿童,很大程度是受母亲的影响。在战乱年代,母亲一家人从绍兴逃难到了杭州,一路上受到过很多好心人的帮助,所以她一直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心存善念,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一定要能帮就帮。

在得到母亲的赞许后,王万林对街头的流浪儿童便多了一个心眼。他时常会去车站、广场等人多的地方闲逛,见到身上脏兮兮、神情慌慌张张的孩子,他就会上前问一问,如果确实是需要帮助的,他都会先往家里领,然后再想办法将他们送回父母身边。最多的时候,家里住了11个小孩。

不过,这看似简单的举动,做起来却并不简单,它不仅考验爱心,还考验着王万林的经济实力。1980年,王万林曾一次性“捡”回四个孩子,为了将他们送回福建南平,王万林花了100块钱买了四张车票。而当时王万林的月薪只有30元,也就是说,单这一次,就花去了他三个多月的工资。

为了救助流浪儿童,王万林甚至还牺牲了自己的婚姻。亲朋好友曾给他介绍过几个对象,但女方一听他经常收留流浪儿童后,就再没了下文。他后来干脆就断了结婚成家的念头,以免“连累”人家。

对他的这些行为,亲友们都非常不理解,甚至有人说他脑子有病。只有母亲在背后默默地支持他,每当他经济困难的时候,也都是母亲拿出退休金支援他。而实际上,母亲的退休金也不过区区二三十元。1982年,母亲去世了,王万林失去了“精神支柱”,同时也失去了“经济后援”。不过,他救助流浪儿童的善举却从没中断过。

越是问题少年越要帮

救助流浪儿童其实还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这些孩子来路不明,有没有传染病,是不是小偷,你都无从知晓。事实上,王万林也确实遇到过一些问题少年。有一次,他从街边领回了一个孩子,但这个孩子却把家里其他三个孩子的手机都偷走了。还有一次,一个孩子呵斥他:“你帮了那么多人,为什么不帮我?你不帮我,我就杀掉你。”王万林表示自己能力有限,那个孩子却勃然大怒,把王万林家的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砸了个遍。

但即使遭遇这些,王万林依旧初心不改。他对本刊记者说:“越是问题少年,我们越应该帮助他们,我们拉他们一把,也许就拉回来了。”

1992年,王万林在一辆公交车上遇到了16岁的胡高平。“当时因为车子一个急刹车,他不小心撞到了我,我下车后,他也追下车来跟我道歉。”他后来得知对方是从千岛湖来杭州打工的,但是还没找到正式工作,钱已经花光了。王万林问他为何不回家,胡高平却说,自己被学校开除了,父母把他赶出了家门,他已经无家可归了。

王万林听后大惊,决定去胡高平的家里问问情况。他长途跋涉来到胡高平家,但胡的父亲却说什么也不肯认这个儿子,铁了心要和他断绝关系。因为在他看来,胡高平游手好闲,不学无术,整天和街头小混混待在一起,进监狱是迟早的事。

但王万林没有放弃胡高平,他说:“他当初在公交车上不小心撞到我,还会跟下车来向我道歉,可见他本性并不坏,是可以被教育好的。”于是,他收留了胡高平,并把他当自己的孩子一般严格管教。

每当胡高平犯了错,王万林总是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跟他讲道理,一直说到胡高平认识到错误为止。此外,王万林还让胡高平上夜校、学英语、学电脑,希望他能有一技傍身。后来,胡高平找到了正经工作,很受老板赏识,2000年又自己创办了一家光纤网络公司,经过多年的打拼,如今已在业内小有名气。

直到今天,王万林还会时常叮嘱“孩子们”要走正道。他救助过的一个孩子后来考上了公务员,当上了建设局的副局长,主管土地审批工作。王万林得知后,专程去到他的工作单位,提醒他要廉洁自律,坚守底线。

终生未娶却“儿女”成群

2000年,因企业效益不好,王万林下岗了。他收留过的孩子劝他说,“如今您也下岗了,就别再操心流浪孩子了。”但每次在街上看到流浪儿童时,王万林始终没办法对他们视而不见。

下岗后,王万林去了一家理发店做杂工,大家称他为王师傅0。在理发店同事们的眼中,王师傅做事勤快,很好说话,但就是看不惯浪费行为,每次看到大家吃饭时剩很多饭菜,他都会严肃批评。后来他们才知道,原来王师傅一直在帮助流浪儿童,那些孩子有时会几天都吃不上饭,所以他才会对浪费行为特别在意。

王万林生活非常节俭,他挣的钱几乎都用在了救助孩子上面。他的“儿女们”回报他,给他一些钱,他也不舍得给自己花,又全部用来救助其他孩子。

王万林未曾娶妻生子,但他的“儿女们”却遍布全国各地。每年春节,“儿女们”都要抢着接他去过年,前年去了成都,去年是重庆,今年本来要去贵州的,但受疫情的影响没去成。“后来还有几个小孩说要来看我,给我拜年,我要他们全都别来,都待在家里,不给国家添乱。”知道“儿女们”还牵挂着自己,他就心满意足了。

王万林还告诉本刊记者,2014年10月19日是自己70岁生日,那是他永生难忘的一个生日,那天有106个“儿女”从全国各地赶来给他庆祝,“100多个孩子齐聚一堂,那场面热闹极了,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开心。”

不过,他同时坦言,有一些他曾经帮助过的孩子现在发展得很好,但渐渐地就不怎么联系他了。他曾经一度也有过失落,觉得心寒,但他很快便想通了,“我当初帮他们,并不是图他们回报什么,只要他们走上正道,没有走邪路,我做的那些就值了。”

事迹渐渐传开后,王万林获得了“杭州平民英雄”“浙江省大爱基金会形象大师”“最美中国人”“中华慈善奖”等大量荣誉。但在他看来,比起荣誉证书,更珍贵的还是“儿女们”写给他的1300多封书信。“心情不好的时候,把这些信拿出来读一读,就是莫大的安慰,就觉得这辈子没白活。”

在王万林看来,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获得了什么,而在于你做了什么。他还向本刊记者透露,杭州市档案局的工作人员曾对他提起过,等他百年之后,想把他葬在南山公墓,作为青少年教育基地。但王万林有着自己的打算,2013年,他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在遗体捐献志愿书上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我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我会按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小时候吃的是救济粮,后来读书又免费,我就是共产党养大的,我一定要回报。”王万林说。

来源:《清风》杂志2020年第4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4493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