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40年高考制度要大变,教育迎来新春天
截至2017,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已先后出台了新高考改革方案。其中,上海、浙江作为第一批试点地区,改革工作从2014年就已启动,2017年已经成功地实施了新高考:外语一年可考两次,3+3考试模式,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录取模式……2018年上海、浙江又将迎来第二次新高考。
今年两会,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上海、浙江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取得了成功,为其他省的改革提供了经验,接下来今年将还有17个省市启动高考改革。
而早在去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就已经从2017级高一学生开始,实行新的考试招生政策;其余省份大多从2018年新高一、最迟从2019年新高一开始执行新的政策。可以说,新高考,已经实实在在地来了!
2
指挥棒变了,教育改革也开始了
高考改革、招生改革是指挥棒,指挥棒改了,各学段的改革教学也必须相应配合。
从上海、浙江的情况看,普遍采用了走班选课的模式。过去那种固定班次教学的模式已经得到改变,学生的自主权大了。
改革后,除了语、数、外三门学科需要参加,其他科目变成学业水平测试:学生可以自由选择3门自己最擅长的科目来考,作为高校录取依据。
今后大学录取将打破“唯分数论”,采用“两依据,一参考”的机制——依据语数外高考成绩,依据学业水平测试,参考高中学生综合评价信息进行录取,对推动素质教育发展起到显著作用。
如教育部长陈宝生所言,高考改革在稳重求进,健康发展!与之相应的,全国各地都也已经在进行与高考改革配套的中考改革,力争建立一个“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录取新模式。
3
中高考改革后,这6类的学生最"吃香"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什么样的学生更适应新的考试形式,更容易脱颖而出呢?自然是更注重综合素质发展的孩子,快看看吧,下面这6类学生最容易在中高考中胜出。
1.思维活跃、善于知识融通的学生
实际上,孩子掌握知识和未来进入社会,学科之间的边界在某些学段是模糊的,而现代科学技术正朝着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方向发展,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出现在学科的边缘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处。所以,具备各学科各版块知识融通能力的同学更符合时代潮流。
☞培养方法
老师:可在教学时将本科知识与其余学科知识融合、引申,以触发学生联想、进行思维发散。
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学科知识,更要鼓励孩子将课本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训练孩子知识的迁移能力。
学生:在接触新知识的时候能够有意识的回忆与新知识有关联的旧知识,或是其他科目能够结合学习的知识进行整合,组建自己的知识库。
2.广泛阅读、完整读原著的学生
纵观近年来的中高考试题,阅读能力成为试卷考查的重点。结合阅读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仅体现在语文卷中,而且在理综、文综等多个学科都有不同程度地加大。语文卷作文中,涉及到了古今中外名著,考生完整地读过和没有读过,最后的成绩绝对是不一样的。
☞培养方法
老师:可增设专门的阅读课,建立读书角,鼓励学生多样性阅读
家长:尽量在家中布置一个书房,条件不允许的家庭至少建立阅读区,在孩子尚小的时候,父母最好和孩子一起阅读,让孩子感受家庭阅读氛围。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学习大纲来选择书籍,切忌随波逐流。
3.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新的中高考改革方案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这也意味着学生必须将学习搬到社会大课堂中,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
☞培养方法
老师:在学校组织外出学习之前,给孩子做适当的理论知识灌输,让孩子带着疑问去学习。让孩子在体验和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研讨解决方案,真正做到“从做中学”。
家长: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家庭中的各类资源,拓宽孩子主动学习的空间环境,创造出更多亲身体验的机会,为丰富学习方式提供支持。
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根据实际学习情况请教老师,和同学一起进行课外小调查和小实验。
4.亲近传统文化的学生
中高考语文科目在语文基础运用、传统文化、现代文阅读、写作等方面都进行了修订,会有较大变化,将更加重视传统文化,强化阅读,提升阅读写作能力。书法、京剧、古代文言名篇、古代文学名著……这些内容在考试中都会增加。
☞培养方法
老师:首先老师要勤练书法,为学生做好榜样,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视频。
家长:可以让孩子学习书法、国画、京剧、武术、剪纸、曲艺、木雕、篆刻等课程,培育审美情趣,体悟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学生:自己至少学会一两门传统技艺。
5.擅长逻辑思维的学生
有专家表示,考试中安排开放性试题,供学生选择不同的解决策略,为学生提供弹性的发展空间,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在这种考查中,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更有优势。
☞培养方法
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认真聆听每一位学生的提问、回答,互动方式灵活多样。
家长:鼓励孩子多问为什么,进行猜谜游戏,适当的让孩子解答有难度的数学题。
学生:解决问题,可从多角度思考。
6.善于传递正能量的学生
今后的中考语文试题,势必会从新闻、科普文、学术论文、文学作品等材料中,选取更多生动鲜活的事例,意在引导考生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起来,传递社会正能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40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