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家长的权威究竟应该怎么使用?孩子都长大了,你还在大声训斥吗?

家长的权威究竟应该怎么使用?孩子都长大了,你还在大声训斥吗?

导语

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在孩子面前有一定的权威感,一是希望孩子能够听话懂事,二是希望掌握亲子关系之间更多的主动权。其实,孩子和家长之间由亲情纽带进行连接,孩子还小时,会对父母有着很强的依恋感,所以对父母的话通常未经思考,只是一味顺从,这给父母造成了自己权威感强的假象。

一直到孩子长大,对于父母的依赖逐渐消失,开始追求自由且平等的亲子关系,这时候父母说的话似乎就不那么管用了,有时候孩子甚至还会顶嘴,这个时候父母通常都会感叹自己的权威感"彻底崩塌"。

实际上,在亲子关系中运用到"权威"这个词,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方压制另一方的意思,家长具有权威感,孩子自然就需要服从和尊重。可是家长心理都应该知道,这样的权威感迟早有一天会被孩子的自我意识打败。

所以说,我们所说的家长在亲子关系中的"权威",更应该是备受尊重的真理。家长的人生经验和学识,在年纪尚小的孩子面前,确实应该要赢得孩子的尊重,而不是单纯地利用年龄对孩子进行"压制"。一种健康的亲子关系,并不是孩子一味顺从父母的权威,而是家长用自己的"真本事"赢得孩子的尊重,为孩子的成长起到一个向导和榜样的作用

权威的约束力随着孩子成长发生变化

其实,孩子对于权威的认知和服从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改变。根据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下表看出,随着孩子的年龄不断增长,对各个权威性人物的服从程度也逐渐下降。

对权威的服从也分为三种:

  • 行为定向:权威人物对于自己行为的约束力,导致孩子害怕自己做错事受惩罚。
  • 身份定向:由于权威人物的身份(如父母、老师),而形成的压制感。
  • 知识定向:权威人物"以理取胜",用真理来赢得孩子的尊重。

根据研究,5岁的孩子对权威的服从主要来自于行为定向以及身份定向;10-13岁的孩子对权威的服从源于知识定向。

家长是否了解,自己所追求的"权威感"是为什么而丧失呢?

首先,孩子自我意识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完善。孩子慢慢地会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这时家长的身份和约束对于孩子已经不存在太大的"威胁",因为孩子对于自己要做什么、该怎么做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已经有能力辨别对错,明白什么是有利于自己的,那对于父母决策的依赖自然大大降低。

其次,父母没有做到与孩子互相尊重。很多家长的权威感来自于对于孩子的管控,这样的管控首先就失去了与孩子互相尊重的基础,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个体,而是纯粹地对孩子加以管束。这样缺乏尊重的权威滥用,很容易也让孩子失去了对父母的尊重。

最后,认知不同,父母管教失去约束力。当孩子长大以后,如果父母自身缺乏跟孩子认知上的共鸣,那父母说的话也会失去约束力。

权威的错误使用会导致什么:

家长经常陷入使用权威的误区,单纯地认为管教孩子就是单纯地逼迫孩子听话。如果误用权威,会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1、 亲子关系变得疏离。如果家长持续使用不正确的权威压制,会导致亲子关系失去最基本的尊重,导致关系变得疏离。

2、 孩子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如果家长持续地进行管教,不给孩子适当的自我空间,孩子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会对家长说的话越来越不以为然。

权威的使用也需要分场合、时间,如果家长只是冲孩子大喊大叫,效果必然不如人意。

对于家长来说,应该这样做。

1、跟孩子平等交流,摆脱至高无上的权威感。在学术界向来都鼓励人们创新、挑战权威,这说明权威并不一定等于真理,它值得被人们质疑和挑战,这样研究才会有进展。那么在亲子关系中,父母也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那一个角色,而是要和孩子平等交流,把"要求"变成"建议",给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父母才会受到孩子的尊重。

2、父母要不断完善自我,做到以理服人。孩子长大以后能够逐渐完善自我意识,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不应该只停止在孩子童年的"语言管教",而是要不断完善自我的认知、学识,用真正的知识引起孩子的尊重。

就好比教孩子写作业,小学的时候父母总是骂孩子"笨,这都不会";而到了初中,简单的题型还会解,难的就只能让孩子自己思考;那到了高中,孩子的知识积累已经高于很多父母了,这时候父母还想呵斥孩子,很明显就失去了约束力。

3、及时转换角色,不同阶段实施不同教育。年纪小的孩子不懂事,想法和行动还需要父母的管教和约束,可是孩子长大以后,就理应拥有更多的自我空间。所以说,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拥有不同的教育方式,自由空间也应该越来越多,这样才有利于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

总结

父母在教育当中,应该要及时收起自己的权威感,给孩子最基本的尊重。孩子年纪小时的顺从,不应该只被理解为"听话、乖巧",而是对父母决策的依赖,那么长大之后的不顺从,也不应该被单纯理解为"逆反"。孩子之所以产生这些表现,都是由于孩子的成长所带来的对于父母角色的认知不同,所以父母不要只要求孩子变成什么样,而是应该顺着孩子的成长进行角色转换,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思考空间。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日常分享育儿身边事,了解更多的育儿知识,可以关注我@雅姐育儿之道,为您答疑解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4026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