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从说服李渊起兵,到征战天下统一九州,再到登基称帝治理国家,李世民的一生可谓是功绩无数。
不过,正所谓"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即使个人能力再怎么强,也不能没有他人的帮助。李世民的身边,就有着各种各样人才的辅佐,这也是他成就帝业的秘诀。
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李世民想到当年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大臣们,顿时怀念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这年二月,他找来大画家阎立本,让他绘制了二十四幅功臣肖像,并将其存放在凌烟阁,后世称之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在这二十四人中,有着尉迟敬德、李靖、程咬金、李勣、秦琼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将,但除去谋士和宗室大臣,他们的排名以尉迟敬德第一,秦叔宝则是最后一名。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要知道排名的结果为何如此,我们首先要知道的当然是排名的根据是什么。
在凌烟阁中,二十四位大臣的排序是按照当时的官职进行的。
所以总排名第一的是当时官至司空,位居群臣之首的长孙无忌。
换言之,尉迟敬德排名非宗室武将第一,是因为当时他的官职更高,而秦叔宝位列倒数第一,则是因为他的官职在二十四人中最低。
一般来说,官职的封赏都是根据功劳的大小,身居高位者大多是立下了不世之功。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尉迟敬德、秦琼二人都有着怎样的履历,是否是因为功劳大小导致双方排名上的巨大差异。
尉迟敬德生于朔州善阳,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朔城一带,隋朝末年,他先是被刘武周招揽,后来刘武周被李世民击败,他又投降于李世民。
根据《旧唐书》记载,尉迟敬德曾经跟随李世民打猎,而割据洛阳的郑帝王世充率领数万兵马前来袭击。眼见李世民与尉迟敬德势单力孤,王世充手下的单雄信直奔其而来。
然而"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马",王世充的兵马被尉迟敬德的勇猛吓到,全部后退不敢冒进,后者趁机护送李世民杀出了重围。
这还没完,尉迟敬德确保了李世民的安全后,很快"更率骑兵与世充交战,数合,其众大溃,擒伪将陈智略,获排槊兵六千人。"
可见,不管是个人勇猛还是领兵作战,尉迟敬德都十分突出,而这次护驾之功更是让他在李世民心目中更加重要。这之后,尉迟敬德跟随李世民平定窦建德、刘黑闼等,多次拯救李世民于乱军之中,功劳无数。
贞观十七年(643),尉迟敬德上书请求回家养老,李世民授予他开府仪同三司,他也最终以此身份入选凌烟阁。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秦琼。
他本是齐州历城,也就是今山东济南历城区人,隋朝末年时先是在隋军中任职。
天下大乱时,秦琼投奔了瓦岗寨。瓦岗覆灭后,他转投王世充,但王世充为人残暴阴险,于是秦琼和程咬金一同投奔了李唐。
李世民很早就听说了秦琼的武勇,于是对其十分重用,每逢战事常常以其为前锋,甚至说过"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的话。
接下来的统一战争中,秦琼多有战功,最终于贞观十二年(638)病逝,被李世民追封为徐州都督,不久加爵胡国公。
比较官爵和功劳,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多次救主的尉迟敬德确实要胜过秦琼。
除此之外,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导致秦琼得到的官职实际上低于了自己的实际贡献,那就是玄武门之变。
所谓玄武门之变,指的是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的夺位政变,事变之后,李世民成功当上太子,而其长兄李建成、四弟李元吉则是身首异处。当年,李世民劝说李渊起兵,并对统一全国居功至伟,但登基后的李渊却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封长子李建成为太子,这当然引起了李世民的不满。
武德九年(626),经过一番周密的计划,李世民率领秦王府众臣在玄武门设伏,趁李建成、李元吉上朝之际将其杀死。根据《旧唐书·长孙无忌传》的记载,参与玄武门之变的是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十位秦王府的亲信,而事成之后李世民按功行赏,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位列一等功。
在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敬德"领七十骑蹑踵继至",起到了很重要的策应作用,而在李元吉想用弓弦勒死李世民时,也是他的出现成功救主,在玄武门之变中的突出表现是他位居第一的重要资本,至于秦琼,则在玄武门之变时没有什么作为,这或许就是导致他位列最后一名的原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37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