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4岁女孩独占蛋糕被家人孤立:孩子“自私”,怎么就错了呢?

4岁女孩独占蛋糕被家人孤立:孩子“自私”,怎么就错了呢?

叮当派,专注儿童语文学习的趣味精读导师与时间管理教练;持续推送教育热点、时间管理技巧、好习惯养成方法等丰富内容,与您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与进步!欢迎转 发、收藏本文~

(封面图来源:新疆亚欧网)

湖南卫视的一档真人秀节目里,一对二胎父母买了两份蛋糕回家“试验”4岁女儿(两个孩子中的大宝)。

父母先告诉儿子(二宝),爸妈买了新的零食,这时姐姐溜过来“偷走”了一块。眼尖的爸爸立刻发现了,于是温声问姐姐:

“把水果给爸爸吃一块好吗?”

湖南卫视视频截图

本以为小女孩会开心地分享,没想到她毫不犹豫,一口咬了下去,生怕爸爸抢走。

女孩的妈妈在一边见到她这样,很快垮下脸来,失望道:

“你总是这样(自私)。”

节目中的一位教育专家说:“你们有没有发现,你们无形中与弟弟站在了一边,把姐姐隔绝起来了。她的做法,可能是缺乏安全感。”


湖南卫视视频截图

在传统思想里,分享是一种美德,我们也早早就教给孩子“孔融让梨”的故事,但是很多家长却从未问过孩子的想法,进行强制的分享,这样真的有利于孩子成长吗?

叮当派好习惯也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热门问题:“来做客的孩子临走时带走了几只玩具,我的孩子抗拒并一直哭,要怎么开导?”

其中一位答主讲述了自己儿时的经历:自己喜欢的玩具、书,会被爸爸随意拿去送人,她无法阻止,也不能哭,否则父母就会生气。谁想要她的东西,就可以直接拿走。

里面有一句话尤其让叮当派好习惯小编动容,她说:我保护不了我喜欢的东西,我的父母也不在乎我的感受。


这个回答获得了5千多的赞同,分享本应该是快乐的,然而,却成为了很多孩子一生的阴影。


对于家长来讲,孩子的不合作行为,真的无法理解:


“不就是吃你点东西吗?你小小年纪怎么就这么自私?”


“我们家就没人这么小气,就这个小宝心眼小的很,还是个男孩,以后可咋办!”



叮当派好习惯认为:我们很多家长真的误会孩子了!


教孩子分享前请先教会他“自私”

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它与人的社会认知发展是相关的。所以,在孩子学“分享”这件事上,不能拔苗助长。

父母可以先通过下面的表格了解孩子各年龄认知发展的一些特点,然后按孩子的成长规律来启发他们去观察、思考,作出决定。




瑞士苏黎世大学恩斯特·费尔曾经找了229名3至8岁的孩子,做了三轮糖果考验。

在第一轮实验中,每名孩子会得到1份糖果并需做出选择,把1份糖果全部留给自己还是平分给另一名孩子。

第二轮实验中,每个孩子获3份糖果,继而选择把两份糖果分给另一个孩子、自己留1份,还是与另一个孩子平分。

第三轮实验中,每个孩子获2份糖果,选择全部留给自己还是与他人各得1份。

实验结果发现,7到8岁的孩子更愿意与人分享,而3~6岁的孩子利己倾向非常明显。

由此,费尔认为,一个孩子并不是生来就懂得分享的,人在幼年时期通常都很自私,直到七八岁才懂得与人分享。

(图片来源:搜狐网)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幼年时期的“自私”,是他们成长的需要。

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构建的过程。在这个构建的过程中,孩子是通过占有属于自己的物品来区分自己和他人。

2~3岁的孩子,他们的自我意识敏感期就到来了,开始逐渐形成物权意识。意识到自己与外部环境是分离的,而不是依附于成人的。

他们的这个认识从“我的东西”开始,只有拥有了自己物品的所有权,他才会获得物品背后的意义——安全感以及“我与他人”的区别。

孩子占有物品的目的,更多是想拥有占有物品背后的意义,这是孩子的正常情况。

我们在讨论如何引导孩子分享时,首先要明确的是:

分享的前提,是物权意识的建立——物权意识,就是孩子明白自己有权利支配属于自己的物品。

在孩子有了物权意识之后,这样的分享才是有意义的。

这个前提是,他明白什么是别人的,什么是自己的。

孩子的玩具、绘本、衣物,属于他自己,那别人要用这些东西,就需要征得他的同意,这就是孩子物权的体现。

妈妈的手机、爸爸的眼镜也都属于他们本人,孩子要用要玩,也需要征得对方同意。

还有一些东西,比如学校的课桌椅、图书馆的书,是公共设施。使用这些东西的时候,大家就必须轮流使用。

孩子只有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维护自己的权力,才会懂得尊重别人的物品,并学会与人分享。


一定要“分享“才是好孩子?

既然我们已经让孩子明确了物权的观念,是不是接下去就可以开始教孩子要学会分享呢?

且慢!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可这些东西,我们未必想和别人分享,也不一定要去分享。

成年人如此,孩子也是如此。

分享本来是一种美德,但是所有的美德都应该有一个前提,就是自愿。如果忽略了这个前提,就会变成利用“美德”的名义,侵害别人的利益。

下面这位家长会主动询问孩子愿不愿意就做得很好:

父母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个前提,很容易误会自己孩子不好,不友善。其实不是,他们只是比成人更能直接表达自己感受而已。

如果孩子自愿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他感到快乐,分享的后果是他满意的,他自然而然就会形成“分享”的美德。

但如果他每一次“分享”都是被迫,甚至被人用“不分享就不是好孩子”之类的言语勒索、绑架。

他不仅体会不到分享的乐趣和好处,还只能忍受别人一次次的道德绑架,渐渐不敢为自己的权利出声。

在综艺《妈妈是超人》中,有这样一个片段,霍思燕问嗯哼愿不愿意把不常玩的玩具捐给更需要的人。



嗯哼立刻表示不愿意和别人分享,于是霍思燕继续开导儿子:

“你的东西你有自己决定的权利,但如果在愿意的情况下,是可以互相玩的对吧?”

没想到嗯哼的反应更大了,甚至生气的摔了玩具。


但是霍思燕并没有生气,而是安慰儿子说:“你的东西,你有自己决定的权利。”

过了一会儿,嗯哼冷静下来之后,主动说:“妈妈,我来决定要不要捐。”

于是,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霍思燕的处理方式可以说是教科书般的正确了。

当父母想要教给孩子“分享”这种行为时,要用引导的方式,而不是强迫。


让孩子体验“分享”的幸福也是一堂人生教育课

我们每个孩子的心理发育情况都有所不同,教育孩子学习分享不能急躁,应该引导孩子主动分享,而不要命令孩子去分享。其实,我们可以这样做:

1、先从小游戏练起

在家里时,爸爸妈妈可以先从一些小游戏开始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比如:

①妈妈和孩子从一个大盘子里拿东西吃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把食物放进妈妈嘴里;

②规定好先后顺序和玩耍的时间,玩轮换游戏,设好计时器,轮流玩耍,当计时器响起时就要把手中的玩具传递给下一个人;

③询问孩子能否把玩具暂时借给妈妈,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还给孩子。

2、不要抢夺孩子喜欢的东西

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爱的、不愿意和人分享的东西,孩子也一样。

想要引导孩子学习分享时,最好准备充足的食物和玩具,让孩子和人分享他暂时用不上的东西,这样会比较容易让孩子接受。

孩子分享学习用品(图片来源:新浪网)

3、让孩子体会到分享的好处

当孩子主动分享时,家长最好及时给出鼓励,让孩子体会到分享其实是一件快乐的事。

综上所述,父母不要认为孩子不愿“分享”,就是没有教好孩子,其实“强迫分享”才是非常恶劣的教养之一。

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再一点一点地带着孩子,去体验分享后获得的快乐,让孩子记住这快乐的感觉。

(看到这里先别点退出!叮当派好习惯想问问各位家长朋友:孩子乐于分享就一定好吗?快在下面的评论区分享一下您的观点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2592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