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如果说这世上有一个理由让孩子萌生了“想死”的念头,那我相信也有十个理由可以让他“想活着”。
近日,看到一位爸爸心急如焚地求助网络:六岁的孩子多次说“想死”,也不愿向他透露想死的原因,惹的家里人成天提心吊胆,无心工作了。家长自认为没有给孩子压力,平时孩子玩耍的时候也比较正常。就是不知道孩子这个可怕的念头从何而来,如何可灭。
现状
孩子轻生的年龄日趋低龄化。据官方报道:多年来,中国是世界上儿童自杀的第一大国。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每每看到这些数据,都会让家长胆寒。
疫情期间,我们先是听到一个孩子因为没有手机上网课而轻生,后又听到石家庄一位五年级小学生因上网课被母亲训斥而自杀,近日再听到深圳两名14岁初中女生相约跳楼。这些稚嫩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了,殊不知当初母亲给予他们生命的时候可是经历了人世间最大的痛。
我们无法再把孩子一句“想死”当做口头禅,也不是一句“压力大”就能总结他们放弃生命的原因,更不能低估孩子的冲动和求死的勇气。
追根溯源
2019年,一部日本悬疑电影《十二个想死的孩子》轰动一时。影片讲述了十二个少年原计划在废弃医院集体安乐死,却发现房间多了一具尚有余温的尸体,于是他们计划找出凶手和企图破坏契约的潜入者。暂不论影片的剧情发展是否合理,演员表演是否用力过猛,它宣扬的主题是“向阳而生”。破案的过程展示了这十二人的自杀原因,包括校园霸凌、身患绝症、过度包装而找不到真实存在感、家庭价值观畸形、喜欢的乐队主唱上吊自杀身亡、意外遭遇等,看似不可思议,却又合情合理。
一个看似简单的原因,就有可能导致孩子想不开。每当孩子说出“想死”两个字,家长就慌了。要想打消“想死”的念头,就要先找到“想死”原因。
(1)压力大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用成人的承受能力去评估孩子的承受能力,从而得出,没有给孩子压力的结论。但是,如果你听过小朋友之间的对话,就会发现,当孩子感觉到父母对自己期望高,又怕自己达不到,从而内心产生一种畏惧,越想越觉得压力很大,无法排解。他们可以因为家长的一句责骂、老师的一句批评、同学的一声嘲笑,就想不开。因为还不曾经历风浪,无法产生抗体,免疫这些负面情绪。
一个小我4岁的表妹,在上初中的时候,喜欢逛街、喜欢打扮,整个人光鲜亮丽。可是一到上学就胃疼、头疼、各种疼,并且有自残行为,老师不知所措。但是回家后,就什么情况也没有了。父母找不到原因,整日抑郁寡欢。最后女儿竟然被确诊得了抑郁症。因为压力,孩子一到那个环境就开始逃避,心理不适引发身体不适。经过2年多的治疗,终于痊愈了,虽然她放弃了学业,却也得到了解脱。父母很是难过,但是,孩子的健康永远排第一位。
家长不要以为自己只给了一点压力,不曾想孩子正经受着社会、亲戚、学校、老师、同学等带来的明示的、暗示的各种压力,每一方施加一点,累积起来就很多,很难想象谁会是那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2)过度控制
托娃·克莱因在《以孩子想要的方式陪他成长》一书中,写道:大多数父母并没有意识到,教训、为难或者试图控制孩子,这一系列举动除了会带来羞辱,并没有任何益处。
“控制型”父母从小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管理,事无巨细,他们处处约束孩子的行为,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和拒绝的机会,且有错必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教育出一个听话温顺的孩子。但是,他们却忽略了一个道理:孩子就像弹簧,你压的越紧,他们的反作用力越大。虽然他们目前看似平静,实际上已经蓄满了能量,随时可能爆发。
二十多年前,我还是个不到十岁的孩子,却在一个夏天的早上听到了个骇人的消息:一位表姐跳河自杀了,只因为五块钱。听大人们说,表姐的父母对她太严苛了,平时不给任何的零花钱,可是当时表姐已经十多岁了,总归要有社交活动,没有零花钱,是多么束手束脚、没有面子的事情。当时,外公家开着小店,抽屉没有上锁,她便生起了偷钱的念头,但每次拿的数目不多,就1块、2块吧。最后一次拿了五块钱,外公觉得这样发展下去不好,就悄悄告诉了她的母亲,结果她的母亲在众人面前,将其教训、羞辱了一番。最后,表姐走上了不归路。我想,这五块钱仅仅是一个导火索,父母平时种种的压迫和控制,在孩子心中埋下了雷,某一次不小心,就会引爆。
家长的过度控制往往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过得很窝囊,没有自由、没有发言权。一旦和其他小朋友比起来,他们就会越发讨厌自己的父母,恨他们为什么把自己带到这世界,又对他如此的严厉。与其这样,还不如一了百了。
(3)没有激情
泰戈尔说:“热情,是鼓满船帆的风。风有时会把船帆吹断,但没有风,帆船便不能航行。”
没有激情的生活犹如一潭死水。当今社会,得抑郁症的人,很多并非生活困难,而是衣食无忧。金钱、荣誉、地位都有了,做什么也不能让他们提起兴趣,也不知道还能干什么才会获得内心的满足感。所以,他们会突然之间找不到活着的意义。
对孩子而言,如果他所有在做的事情,都是别人所希望的,却一直没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想做的,有价值的事情,或者自己有想做的却做不了,会觉得一切在为别人而活。这样的孩子,内心经常在呼唤:你们根本不懂我,不知道我需要什么。你们只管让我活成你们想要的样子。
那么他们做任何事情都没有激情,连活着都没有激情。
(4)博取同情,引起关注
医学上有种抑郁症,是说病人不断的向别人倾诉内心的忧伤,以博得别人的同情。他们放大了世界的丑恶 ,忽略了世间的美好。总认为自己是过得最惨的那个。他们需要经常向周围人宣泄“我想死”,以引起别人的关注和紧张。
对于孩子来说,如果他们觉得父母不够爱自己,不关心自己,他们可能会说出这样的话,以引起父母的紧张。他们就是想试探一下,父母是不是在乎自己。
(5)对死亡好奇
孩子可能从电视、动画片中知道了死亡,但是他们只知道死亡可以让别人看不到自己,也可以在另一个世界看着别人的反应。所以他们想体验死亡带来的感受。可是,他们并不知道,死亡会让他们永远的消失,不可能再来一次。并且,死亡会让父母、亲人陷入无比的悲痛之中。
如何解救且防患于未然?
(1)解压
托娃·克莱因在《以孩子想要的方式陪他成长》一书中,写道:对任何孩子来说,压抑诸如愤怒、沮丧、悲伤之类的消极情绪都是不好的,尤其对那些温顺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这会让他们越来越习惯于压制自己的情感。
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就承担着学业的压力,而这些压力似乎又无可避免。小孩子更加不知道如何去释放压力,那么家长就要替他们减压。旅游和运动是非常好的选择。可以带孩子去看看自然风光,秀丽的山河美景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让浮躁的心慢下来。也可以带孩子爬山或者进行体育锻炼,这种耗费体力的活动,能让人快速忘掉烦恼,大汗淋漓之后,身体得已舒展,内心的愤怒、不平、抑郁都会排空。
(2)给自由
有一句话,特别有哲理:家长千万不要低估孩子敌对和反抗到底的决心,从你站到孩子对立面的那一刻已经输了。
3岁以前,孩子生活不能自理,自我意识也未发育,家长是孩子的代言人。这时候,你可以以保护孩子,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这时,孩子并没有反抗的意识和能力。
3岁以后,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孩子开始说“不”。他们开始有主见,逐渐表达“我喜欢”,“我想要”。此时,家长就需要多多关注孩子内心的声音。如果孩子提的要求合理,就不要违逆他们的意思。家长只需把握教育大方向,给孩子一定的空间。适当的时候,还可以主动给他们选择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安排。比如,旅游去什么地方,去书店买什么书,穿什么样的衣服。这样才能培养一个有主见、敢于表达,又有规则感的孩子。
(3)寻找活着的意义
黑泽明说:“死亡才是最大的懦弱”。
当一个人觉得还有十分想做的事情未完成,自己被别人需要的时候,他会找到活着的意义。
家长可以仔细回忆,孩子曾经有没有什么特别喜欢的事情,被自己无情地打消过念头。或者,近期有什么特别地活动可以激起孩子探索的欲望。都可以带孩子体验,鼓励孩子重新起步。虽然家长是过来人,但是每个人的天赋不同,家长看重的事情,孩子并非喜欢,也并非可以做好。顺从他们的心意,至少培养一个他们心仪的爱好,这样在他们不开心的时候支撑自己,替自己解忧。
让孩子感觉自己被需要。让他们知道自己对于父母的重要性,对于一个家庭的重要性,对于小伙伴的重要性。
我们经常在电视剧里看到,一个人生命垂危的时候,而另一个人如果一直呼唤他,就很可能激起他的求生欲望。对于一个正常人同样适用。家长可以偶尔向孩子吐露自己的烦恼,请孩子开导。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也有脆弱的时候,也需要孩子的体贴。而在开导的过程中,他们也能明白一些道理。不要小看这些机灵鬼,有时候他们的一句话会让你甜蜜很久。与此同时,孩子也会觉得自己很重要,不能轻言死亡。
(4)提升自我调节能力
托娃·克莱因在《以孩子想要的方式陪他成长》一书中,写道——
自我调节能力的建立必须基于两点:一是父母在孩子受挫时,施以援手;而是孩子能明白,事情有时候难免会发展得不尽如人意。这两点无论哪一点,都需要父母始终守护在孩子身边,给予他们接受现实得勇气。
歌德说过,未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现在的孩子经历的挫折太少了,遇到鸡毛蒜皮的事就得惊天动地。不少人建议给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因为只有体会过真正的痛苦,才会珍惜幸福的来之不易。
但相比于挫折教育,提升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更为重要。首先,家长要多放手让孩子去做,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走下去,即使孩子的做法是错误的。当他们进行不下去,碰到壁垒的时候,引导他们认识到错误,再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个过程,一来给孩子的勇气去做,二来给孩子勇气犯错,三来给孩子勇气认错。孩子会认识到四点:只有做了才有机会成功;犯错没什么大不了,还有机会改正;只有先承认错误,才能改正错误;父母一直在我身后。
(5)寻找蛛丝马迹
如果很不幸,你正在遭遇孩子情绪波动、有轻身念头的烦恼阶段,请注意观察孩子最近看过的书、电视、电影、浏览过的网页、听过的歌,看看孩子是否受外界的不良影响。也可以通过孩子的朋友、老师或其他人探听,探听孩子的行为是否有异常。寻找蛛丝马迹,以防意外。
总结
余华的小说《活着》,主人公经历了社会的动乱,经历了家人的离开,直到最后他还是选择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有太多的苦难逼迫他死亡,可是这世上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
蒲草韧如丝。小草尚能在岩缝中生存,孩子怎么可以在养尊处优的岁月中自贱生命?
海伦·凯勒,双目失明,尚能在87年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造福残疾人;
巴金,帕金森病让一支笔在他手上重达千斤,也不能阻止他坚持写字撰文。
当然,时代不同,孩子所经历的烦恼也不同。家长们还需多多留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防患于未然,让孩子有个健康的童年。
#我的育儿日记##0-6岁育儿经##头条育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24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