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同盟国对日本的最后一战,美国海军对日本本土的毁灭性炮击

同盟国对日本的最后一战,美国海军对日本本土的毁灭性炮击

太平洋战争末期,日本在战场上连连败退,已经穷途末路。为了彻底根绝军国主义好战的势头,美国对日本开始了规模空前的战略打击。如果问军事爱好者美国对日本的打击手段有哪些,大部分人都会回答空中轰炸,在美军的轰炸下,日本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成为了一片片的废墟,工业生产几乎陷入了停滞.....

但是少有人知的是,除了战略轰炸,同盟国还曾经对日本进行过另外一种打击方式——舰炮轰击!今天我们就好好了解一下这场很少为人所知的战争行动。

一、一触即发的战斗


在之前的太平洋战争中,美军在战列舰的掩护下使用航空母舰对日军舰船和近岸目标进行攻击。1945年中旬,日本本土的城市及工业设施已经在美军B-29的轰炸下变成了一片焦土,美军航母舰载机也不时地对日军目标进行打击,日军的防空系统经常忙得不可开交。同时,盟军的潜艇、舰船和战斗机将日本海上运输线牢牢封死,日军想要进行战略补给难比登天。

由于燃料短缺,日军幸存下来的军舰只能龟缩在军港中不敢应战,而沿海地区的岸炮等防御火力配置,则由于缺乏火炮和弹药而只能作罢。结果就是,除了少数几个有战略意义的港口拥有小口径岸炮保护外,其它的敏感地区和军工城市的外围保护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盟军可以大张旗鼓地对日本的敏感地区和军工重要区域实施舰炮的攻击,而且不必担心被日本反击。

二、降下复仇的炮火


1945年7月1日,美军第三舰队在威廉·哈尔西上将的指挥下从菲律宾莱特湾出发,对日本本土进行攻击。为确保此次行动能够安全展开,美国海军潜艇首先来到日本近海探查日军水雷布设情况。同时,陆航部队的B-29和B-24飞机对日本大部分地区进行了照相侦查,为舰队标记了许多要害设施,为之后的行动做好了前期准备。

7月10日,第三舰队麾下的第38特混舰队在老约翰·S·麦凯恩中将的率领下开始炮击日本的重要目标。当天,航母上的舰载机先是对东京的目标进行轰炸,随后舰队转向北方,在14日对北海道和本州北部展开空袭。美军在攻击中仅遭遇日方轻微抵抗,此次行动共击沉日军舰船11艘、商船20艘,击毁飞机25架。另击伤军用舰船8艘、商船21艘。

7月14日,在空袭的配合下,盟军舰队针对釜石的首轮炮击正式开始。位于当地的日本制铁公司釜石分所成为了炮击的重点,负责攻击的是第34特混编队第8分舰队第1特遣队,指挥官是美国海军少将约翰·F·萨弗斯。12时10分,编队在29000米外对制铁所开火,随后编队在海岸边对城内进行了约2个小时炮击。美军累计发射了802发406毫米炮弹、728发203毫米炮弹和825发127毫米炮弹。炮击后美军派出侦察机对铁厂和城区进行侦察,这也是美军在战后首次采用照相侦察技术进行战损评估。

根据战后统计,此次攻击对制铁所造成了严重破坏,制铁所被迫停产数周,直接导致生铁产量和焦炭产量的大幅度下降。此外还有423名平民死亡,当中包括5名盟军战俘。

同一天,海军第34特混舰队第8分舰队第2小队准备对另一座战略城市室兰展开行动,在海军少将奥斯卡·C·柏吉尔指挥下,日本制钢公司室兰分所及轮西制铁所成了主要攻击目标。7月15日破晓,舰队在28000-32000米的距离上对目标发射了860发炮弹。

但由于严重的雾霾天气,最终只有170发炮弹落入厂区。尽管如此,两处目标还是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焦炭和生铁的生产受到了巨大影响,市内建筑物也在炮击中出现了一定的毁损。15日当天,航母编队上的舰载机也对北海道和本州北部地区展开了袭击,并摧毁了一支运煤船队。

7月17日晨,另一座日本工业基地成为了盟军的打击目标,这就是位于东京东北约130公里的日立市。当天晚上23:10分,在舰载机的掩护下,舰艇编队向市内的9处工业设施展开了炮击。到次日凌晨1点10分,美军舰船共发射了1238发炮弹,英军战列舰发射了267发炮弹。

但此次炮击对9处工业设施却没有造成多大破坏,反而对城区的基础设施产生了巨大破坏。加上后来美军又派B-29对日立城区进行了多轮轰炸,日立城内的破坏已经大于对军事设施的破坏。之后美军还曾对横须贺港停泊的日军长门号战列舰,位于野岛琦、潮岬的军用设施进行了炮击,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以失败告终。

7月29日,此前参与炮击釜石的美军编队与英军编队对滨松市进行了打击。此前由于遭受空袭,滨松城区遭到了巨大破坏。在此次炮击中,日本乐器制造株式会社的2号厂房和铁道省滨松工机部及其他三处工业设施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此外混合舰队还对铁路东海线的滨松车站及两座桥梁进行了炮击,造成铁路设施严重损毁,东海线停运了66个小时。

此后的日子,由J·W·路德维希上校率领的第25驱逐舰队,对骏河湾沿岸的清水市发动了炮击。美军共向铁路车工厂和铝制品厂发射了1100发炮弹,但由于人员撤离及时以及铝制品厂的停工,此次攻击未出现较大损失。

三、最后一次的复仇


1945年7月底,盟军混合舰队为了躲避台风暂时驶离了日本海岸。在这期间舰队重新进行了燃料和弹药的补给。由于第一次对釜石的炮击并没有达到严重损毁效果,因此联合舰队高层决定对釜石进行二次打击,给日军带来更大的压力促使其投降。

负责执行此任务的舰船除了7月炮击釜石的军舰外,还包括美国海军波士顿号重巡洋舰、圣保罗号重巡洋舰,以及英军纽芬兰号轻巡洋舰、三艘T级驱逐舰和新西兰海军的冈比亚号轻巡洋舰。

1945年8月9日12时54分,针对釜石的第二次炮击正式开始。在近2小时的炮击中,联合舰队共发射炮弹2919发。期间数架日军飞机曾一度逼近舰队进行偷袭,在盟军舰载机的帮助下,两架日军飞机被击落。本次炮击对日军生铁制造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有271名平民在炮击中身亡,还有27名盟军战俘被炮弹误击而不幸遇难。

至此,盟军对日本沿海的重要军事设施的炮击正式宣告结束。在炮击期间,由于日军兵力和海军舰艇的不足,以及防空武器部署较少等诸多因素,日军几乎没有对盟军的舰船和飞机展开反击和报复行动。

这次炮击,不仅成功地破坏了日本的钢铁等制造工业,而且也极大地影响了日方士气。许多在炮击中遭受损失的工厂,随后却因旷工而造成了更大的产量下滑。普通的百姓民众更是由于此次炮击而士气低落,不少看到盟军军舰直接抵近日本海岸的民众,还未等天皇宣布投降诏书时就已经认为日本战败的结局。

根据日方1949年统计,此次盟军炮击累计造成3282人伤亡,占盟军在本土造成人员伤亡的0.5%,其中死亡1739人,受伤1497人。此外有46人失踪。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日元。

结语


盟军舰队的此次炮击,不仅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垮台,还成功地向日本军界表达了一个重要的中心思想:任何与世界和平秩序相抗衡的邪恶势力,终究无法逃脱正义的复仇,而由此引发的人道主义灾难,只能由战败国的百姓去默默承受。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那些站在人类和平对立面的国家和人民,最终只能吞下他们自己种下的累累恶果。

参考资料:

1. 《1945:日本投降的最后岁月》

2. 《太平洋之战1945》

3. 《大日本帝国的覆灭之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2182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