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第十名”的孩子更能成大器!诺贝尔得主也符合这个规律

“第十名”的孩子更能成大器!诺贝尔得主也符合这个规律

有没有一种感觉,当年班里成绩数一数二的学生,步入社会后并不一定会做到顶尖。


同样的,纵观当下行业领域里的佼佼者,其实都不是当年班里排名最靠前的。


反而,有很多从小不怎么被老师或家长看好的学生,往往出乎意料地成为“栋梁型”人才。



比如数学成绩平平的金庸,

比如高考两次落榜的导演李安,

比如高考数学只有1分的马云,

比如也是落榜常客最后选择去写作的琼瑶,

比如中学阶段就深受成绩打击转去学音乐的邓丽君,

还有考试只有60分的诺贝奖得住屠呦呦。



神奇的“第十名效应”

关于这种现象,曾经有老师对151位学生进行了长达1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成绩名次会出现很大波动。

尤其是那些在小学时排名7到15名的学生,他们进入中学后,其名次往前移的比例竟然高达81.2%。

原来成绩排前5名的同学在进入中学之后,名次后移的比例却高达43%,这就出现了神奇的“第十名效应”。


为什么出现“第十名效应”


无外乎有5点原因:

1、只专注课本学习,知识面狭窄。

2、专注学习,无其他爱好,没有个性。

3、专注头脑学习,很少运动,不够健康。

4、长期处于高位,受挫能力太弱。

5、经常受老师和家长关照,独立性较差。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排名纯粹是靠分数来判定。


当大家过度关注这种优秀评判标准时,往往会忽略孩子在潜能开发、兴趣爱好、知识面以及个性品格等方面的培养。


并且,“尖子生”通常会得到老师与家长更多关照,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你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其他的不用管了”。



如此一来,他们的独立性和社交力都会相比同龄人弱一些。

“第十名”厉害在哪了?


而那些成绩处于中等、不怎么优秀的学生,因为学习上并不如“尖子上”耗费精力多,往往心有所属:


读点“闲书”、搞点其他兴趣、不按部就班……这样才更有独立的个性。

如此一来,进入大学甚至步入职场后,其他方面的才能受到社会认可,从而产生强大的“后劲”。


但是成绩在十名左右的学生,综合素质和情商普遍会更加出类拔萃。


像是入选为“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的应佚伦。她从小就不是班里的“学霸”。


她曾说过自己学会时代的表现:只是属于班级上占很大比例的那群“中等偏上”学生。


小时候曾自发上过奥数班、钢琴课、电脑课、绘画。但都没有坚持下来。但是她的父母好不强求。


在他们看来,帮助孩子发现真正的兴趣远比继承衣钵和考级拿奖重要。


当然“第十名效应”只是一种调研结果,前几名or后几名当然都有成才成功的案例。


这只是在警醒各位家长和老师,要注重孩子的兴趣爱好,要强调综合素质,千万别“唯分数论”!


你们觉得“第十名现象”准吗?身边有没有类似案例呢?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 END -

来源:网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1885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