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17岁少女的名字,被尘封了70多年。为了绥芬河的解放,她勇敢地站出来劝降日军,却因此失去了生命。
1928年2月,嘎丽娅·瓦西里耶夫娜·杜别耶娃出生在绥芬河。她是中俄混血,父亲张焕新是山东人,母亲是乌克兰人。幼年和少年的她,都是在家人的关爱中度过的。由于父亲在做生意,故家庭条件不错,她接受过正规教育。由于她生活在多民族中,与日本邻居相处,聪慧的嘎丽娅掌握了三国语言。
嘎丽娅继承了母亲的优点,喜欢唱歌,在1941年6月还曾获得俄罗斯侨民音乐会的一等奖。她长得非常具有俄罗斯民族女子的特点,身材高挑,身高达1.7米,端庄秀丽、眉清目秀。1942年底,从绥芬河露西亚俄乔学校毕业后不久,她就回家帮助父亲做生意。
1945年,日本的败局已定。8月9日凌晨,150多万苏军越过中蒙、中苏边境,从东、西、北三面向日本关东军发起突袭。绥芬河的城区已经被苏军攻克,但天长山要塞内的450位日军负隅顽抗,不肯投降,要塞内还有150位日本老百姓。
天长山要塞是亚洲境内最大的要塞群,从1943年开始,日寇就把绥芬河当作军事禁区,修筑了防御工事,成为日本关东军与苏联作战的东部防线。当时,它被人称为“东方马其诺防线”。苏军发起了几次进攻,都没能攻下,还损失了不少士兵。而且要塞中的日本妇女和孩子面临的是与日军同归于尽的危险,苏军不忍心伤及无辜。
于是,苏联决定找一位会说日语的人前去劝降。苏军询问绥芬河当地人后得知,嘎丽娅不仅会日语,还会俄语和汉语,这正是他们所需要的人啊。所以,苏军找到她,希望她能帮忙。嘎丽娅和苏军交流后,平静地走到母亲面前说:“母亲,苏军军官让我去当翻译,跟他们上山劝说日军投降。”母亲坚决反对,因为她担心丧心病狂的日军会伤害女儿。嘎丽娅很镇静地说:“母亲您别担心,要塞中还有我的日本同学。”
母亲拗不过嘎丽娅,只能流着泪将头上的红头巾取下,戴在女儿的头上,然后眼睁睁地看着女儿离开。嘎丽娅和四名苏军走进天长山要塞,其余苏联士兵留在山脚等待消息。嘎丽娅一行先后三次到要塞劝说日军,经过两次劝说,日军声称再给他们一些时间,承诺下午三点会投降。
当嘎丽娅五人第三次来到要塞时,没想到日军突然开枪,打死了四名苏军,嘎丽娅被拖进山洞中。山脚的苏军等了一晚上也没等来他们的消息,指挥官知道大事不妙,便下令炮轰日军。15日,日军投降,只剩下了26个人。事后,嘎丽娅还是没有回来,也没有任何消息。
绥芬河的居民和苏军在山上仔细搜索了好几天,最后只找到了一个红色的头巾。那时,没有人为嘎丽娅的牺牲作证,所以她没有“烈士”名号。在当地的概括和简史稿中,仅记载了一句话:“张焕新的混血女儿三次上天长山劝降日军。”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的记录。
曾因劝降有功而获得红星勋章的苏联军官——菲多尔琴科,缄口三十多年后,终于在电视节目中讲述了嘎丽娅英勇的事迹。60年后,也就是2005年,绥芬河人民才筹建了“嘎丽娅公园”。建成后,中俄两国人民一起给她鲜花,感谢她当年的勇敢。人们还为嘎丽娅塑造了青铜像,设计者是世界著名的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虽然嘎丽娅已去世多年,但她永远活在绥芬河人民、中国人民以及俄罗斯人的心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18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