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愚者谋大,智者谋远

愚者谋大,智者谋远

来源:单非的专栏/专注传统智慧的高品质原创公号,更多内容可见。

唐宣宗李忱的继位,颇具传奇色彩。

他的父亲是唐宪宗李纯,后来继位的是他的异母弟、唐穆宗李恒。再后来继位的,有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全是穆宗的儿子,李忱已经是他们的皇叔。

那么后来怎么是他继位呢?这要先从他这个人讲起。据《唐书》、《资治通鉴》记载,李忱的母亲郑氏,原是镇海节度使李锜的侍妾,李锜后来谋反失败,郑氏便进宫做了郭贵妃的侍女,后被宪宗看中临幸,而生下李忱。母亲的身份及庶出的地位,都决定了他与皇位的距离很远。

李忱的性情,是自幼便“宫中皆以为不慧”,不聪明,有点呆呆傻傻的。特别是文宗朝开始,“益自韬匿,群居游处,未尝发言”,文宗因此还喜欢以诱骗他说话为戏乐,呼他为“光叔”。后来证明,这完全是个假象,不过是他天生持重少言。特别善于和能够韬光养晦,对有的人已经不是心机,而是天赋。何况还是身处皇家权力斗争诡谲险恶的修罗场,何况还是在皇权斗争尤其激烈的唐朝,又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我们不妨想象一下——一个一向被人认为傻、傻了几十年、都到了被取笑地步的人,有朝一日却彻底逆袭而脱胎换骨,是一种怎样的反差和震撼。

到了武宗时,因为武宗性情豪迈,而尤其不怎么待见他。他们之间,还有一段野史轶闻:当初武宗为争夺皇位,曾想杀掉李忱,将他抓来浸在宫内厕所中,多亏一个宦官搭救,谎称已将他杀死而把他送出宫外。后来他逃至江南,遁入空门为僧,而与佛门有了一段因缘。黄檗禅师语录中,还记载了两人的一段公案。当时正值武宗灭佛制造“会昌法难”,李忱继位后即废止而重新尊佛,堪称护法。

三年之后,逆袭的时刻到了。武宗病危,到了不能说话的地步。宦官们便一起密谋,看中了李忱的好掌控驾驭,便伪造下诏将他立为皇太叔,成为皇位继承人。监国时,李忱每次见到百官,都是满脸悲戚,以表示关心武宗,自己是极不情愿地担起了这苦差事。而处理政务时,却“咸当于理”,众人尤其是太监们才开始知道自己看错了,“人始知有隐德焉”。武宗当月即驾崩,李忱登基称帝为宣宗,时年三十七岁。

所谓谋略,李忱直至最后一刻才显示出来,之前不过只是隐德。因他肯定没有预料到有这一天,他的登基也完全没有任何自己的谋划,全是天意。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悟到:真谋略、大谋略,本是隐德,只是隐德的外化。世间出自人意的谋略,只是假谋略、小谋略,故往往吉凶不测而不免沉浮。合乎天意的谋略,是易所谓“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只有时机因缘到了才现身,才用谋略。若无机缘,则不会强求,以全生保身。道家人物入世,出的都是范蠡、张良这样的大谋士,枢机在此。

登基后的李忱,勤勉政事,孜孜求治,在位十三年间文治武功成就都很大,创造了“大中之治”。直到唐朝灭亡,百姓都还思咏不已,称之为“小太宗”。

据说在李忱出家为僧时,还有另一件轶事——他曾与唐代禅宗高僧香严智闲禅师同游庐山,在一瀑布前,两人合作了一首瀑布诗,收录在《全唐诗》中。诗云:

千岩万壑不辞劳, 远看方知出处高。(香严)

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

将这首诗与李忱的经历结合起来看,真是回味无穷。这首诗本身则又告诉我们一个关于谋略的大道理,堪称谋略的第一原则,以及人生规划的首要法则。这便是:愚者谋大,智者谋远。

上联“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出自香严禅师,指向的是出世。下联“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出自帝王李忱,指向的是入世。合之便是出世修为与入世功业的关系,一禅师一帝王,隐喻的便是大出世修为才有大入世功业。只是出世修为与入世功业交接时,那个交接点转换成了韬光养晦、待时而动的“隐德”,再提起和参悟此点。也必要有这样一个转换,方可成入世之用。王阳明言“佛家不可治世”,可不可治世问题其实并不在哪家,不在其智慧是否对,而就在有没有这样一个转换。佛家的本体随缘而生万用,盯着的始终是本体,处处以本体为归;转换之后,则是立于本体,盯着的却是万用,处处以万用为归,而成察势、顺势。故本无差别,而只是姿态和视角的差别,只看往何处立功业,心性事业何尝不是另一种大事业?李忱的诗句,也明白说明他虽未预料到将来、没有作谋划,但他在准备着。准备着,就是悄悄沉淀自己,静静观察世间,默默等待时机。准备着而不强求,这就叫隐德。

“远看方知出处高”,“远看”二字,则点出的便是“谋远”的关键性。“出处高”,则就是其中的道理——出处立得高则必然谋于远,所谓站得高看得远。不能谋于远则出处必然立得低,这样的人所以都是浅薄浮躁。所以谋远的人,才能“千岩万壑不辞劳”,不敢辞劳只因谋远便必要如此,就像人要想走得长远就必须打好根基,所谓学以致用、厚积薄发,学与积从来都是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万物及其运化滴水不漏,不会少却任何细节和环节,因而天长地久,天道本然如是,便是其中的法则意义。反之,则就是取巧投机好走捷径,结果只能是不免聪明反被聪明误、阴沟里翻船,世间多少印证,皆因根基不足所以不稳,心性不沉所以不足驾驭。

不明此道的人,便只知谋大、只好谋大,其咎便在这里。自以为有雄心壮志,立处不过锁死在自我私欲,出处不过是巧诈机心,格局早已框定,又能有多大呢?纵靠聪明与机遇而越过了这边界,不稳之忧患却随之而生矣,“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谋远必是出自心性,谋大正是出于机心,这点要看清楚。谋于远者可谋于大,谋于大者却未必能谋于远,就像长青基业可以兼容做大,事业做大却未必兼容长久,这则是它们的关系和差别。就如书籍的长销和畅销,《哈利波特》、《盗墓笔记》可谓大畅销,比之《道德经》、《圣经》,到底哪个销的多呢?“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这就是时间效应的可怕,谋远所成之可畏。很多只知谋大的人大概都没想过,若这份事业不能持久,很快就眼见起高楼眼见楼塌了,自己真的还那么热衷于此吗?不曾谋远,难道要靠侥幸吗?没想过,其实也已经证明出处浅低了。还有些人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里捞完好处再换个地方捞,自以为常能脱身;却忘了,索罗斯的成就是注定到不了巴菲特的量级的,更何况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一个赌徒,他常常能赌赢,不过预示着他早晚全赔进去,甚至万劫不复,因为不至如此他是不会停止赌下去的。能见好就收的人,这等心性,他必是不会赌的。

所以谋远和谋大,虽不能互相替代——做得长的未必一定做得大,做得大的更未必做得长。但要知道导向和圆融处是在哪里——要以谋远,寻求谋大。何况这只是从一个时间段内说,实质上若时间足够,长远累积之下,则本身就是大。若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也要取谋远而舍谋大,如此至少还能避免凶险。多大与多远,还决定于做者的器量和事业本身的潜能,但在此基础上的大与远之关系,依旧是如是恒定的。远,关系的是时间;大,关系的是空间;时间和空间不是两个,事物的运动变化本身就是时间,而不是另外的东西。时间是对空间的统摄,说运动变化便已经包含了空间,《易经》所以以变化为根。空间是三维,时间是第四维,时间也本是更高维度的存在。所以要以高维运筹驾驭低维,要以时间主导而换取空间,这就是其中的天道法则。

谋于远出自心性,心性具备才能谋远。学会谋远,则也会涵养心性。以世间为道场,将出入世通达一体,机要在此,不过就在“谋远”二字上。

以此而观,世间多少愚人,几多智者?人皆多少愚处,几多智处?

来源:单非的专栏/专注传统智慧的高品质原创公号,更多内容可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1280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