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你家孩子是“倔脾气”吗?孩子听不进话,是因为习惯性防卫作怪

你家孩子是“倔脾气”吗?孩子听不进话,是因为习惯性防卫作怪

家家有个"倔孩子"

家长都没少为孩子的"固执"头疼过,比如今天让孩子把房间整理好,孩子偏偏要等到明天。让孩子多看文学名著,孩子偏偏要看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小说。很多家长都会以"我是为孩子好"的目的让孩子做某些事情,可是孩子常常听都没听就直接否定了。

其实有时候,家长拥有太强的"控制欲"并不是好事,总是想要求孩子,可孩子太过固执也不行,说什么都不听。亲子关系中,一方总是不厌其烦地要求孩子,而孩子那一方则永远在排斥父母,生活当中填满了没有意义的互相抵制。

家长有没有实实在在地想过,孩子总是听不进别人的劝,到底是不是真的"脾气倔"呢

案例分析

讲到"顽固",我想到一次跟朋友们聊天,他们都说起了自己孩子的平时"倔"的一面。我有一个朋友想让孩子去学习舞蹈,说小女孩学习舞蹈不仅可以培养气质,还能丰富课余生活。可是孩子想都没想就反对了:"我同学说学舞蹈很累的,很辛苦,我才不学呢!"。

没想到有一天孩子去看了一场舞蹈演出,看到小舞蹈演员们在台上穿着华丽的服装,孩子瞬间就"心动"了,拉着妈妈说:"妈妈,我也想跳舞了。"

我朋友哭笑不得,跟我们说:"这孩子就是倔,不管我说什么,她想也没想就先和我作对了,其实根本不是不想跳舞,只是不愿意听我的。"

你家孩子也是"倔脾气"吗?孩子听不进话,是因为习惯性防卫作怪

相信不仅仅是孩子,我们很多人都常常被所谓的"倔脾气"困扰,在听到别人给的建议时,我们通常会陷入质疑和自我保护。其实,这是"习惯性防卫"在作怪。习惯性防卫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指的是一个人在接手外来的信息例如他人的反对、提议、劝告时,首先会产生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不希望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受到他人的挑战

就比如说,当我们花了很长时间解开一道谜题,最后却发现别人的答案和我们不同,或是发现答案是错误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先反思自己的答案,而是选择质疑他人。

一来是由于我们自己接触的答案是一个长期付出取得的成果,我们对自己解出的答案本来就有更强的信任感,我们不愿意相信它是错的;二来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保证自己在他人面前留有足够的面子,并且相信自己就是对的。

孩子也是这样,有的时候并不是"倔",而是出于自我保护,本能性地质疑和反对他人的提议。就像我那个朋友的孩子,刚开始不想学舞蹈,就是因为有别的同学在这个孩子的潜意识里根植了"学舞蹈很累"这个观念,让孩子认为学习舞蹈就是一件难事,所以孩子会出于自我保护而不愿意尝试。

可是孩子没有想到,学习舞蹈的辛苦,最后将和自己在舞台上绽放的美丽成正比,孩子一开始会反对母亲的提议,是因为忽略了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如果我朋友在提出建议的时候就告诉孩子学习舞蹈也有很多好处,孩子说不定就会欣然接受了。

父母也有习惯性防卫,我们是否可以进行改正呢?

习惯性防卫说到底就是一种人类天生的惯性,它产生的背景是源于人类的自我保护和防御,不希望有外来因素阻挡了自己的观念和思想。父母的社会经验更加丰富,在价值观念上拥有了更加成熟的自我体系,要说出于习惯性防卫所产生的"固执"表现,父母一定比孩子"更胜一筹"。可是父母的思想已经足够成熟,就算表面"顽固",内心也一定知道什么是是非对错。

不过,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处于正需要磨炼和辅导的年纪,如果受到"习惯性防卫"的干扰,并且固执己见,很容易将一些不好的习惯和思考方式固化,影响到孩子正确三观的形成

怎么防止"习惯性防卫"的干扰,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引导呢?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红灯思维"和"绿灯思维",顾名思义就是"红灯停,绿灯行"。

孩子在坚持己见,不愿意听从他人建议时,会坚持"红灯思维";相反,当孩子表现出开放性思维,想要接纳他人意见时,就会选择"绿灯思维"。所以说,想让孩子打开内心,训练绿灯思维才是关键。

首先,培养孩子看问题的"多重视角"孩子容易陷入"红灯思维",就是因为只看到了一件事情的负面影响

比如当父母要求孩子制定作息时间表时,孩子首先想到的不是规范自我,而是认为在执行作息表之后,睡觉和游戏的时间都少了,对自己一定是不利的。只要孩子带着这种思维,不论一张时间表多么科学,最终一定会执行失败

所谓"绿灯思维",就是让"车流"顺利通行,也就是增加思维的多重视角,辩证地看问题。虽然作息表限制了时间,但有了这张表,我们每天都可以有计划地进行适当娱乐、放松、学习,不会再因为自己的懒散而打乱正常的生活秩序,表格的顺利执行,一定有舍有得,这是孩子必须明白的。

另外,家长也需要教会孩子打开心灵,别人的建议并不是恶意。孩子很经常把他人的反对视作对自己的"攻击",这才调动了"自我防御机制",不愿意听从建议。

所以家长在家就要培养孩子对于他人建议的正确认识,尽量少说"你应该……"、"你不该……"、"你做……是不对的",而是说,"这件事情……会更好"。让孩子客观地去看问题。

总结

不管怎么说,"固执"有时候确实是我们每个人自我保护的惯性,是习惯性防卫在作怪。如果家长只是单纯地认为孩子脾气倔,那就怎么也无法打开孩子的内心,和孩子顺利地交流。所以,明白孩子"惯性思维"的来源,并打开孩子的"绿灯思维",才是丰富孩子价值观的关键。不管是面对质疑或是建议,孩子都需要拥有强大的内心,展现出"包容性",才能一步步成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1118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