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这个社会正在狠狠“教育”熊孩子吗?别把暴力当成教育

这个社会正在狠狠“教育”熊孩子吗?别把暴力当成教育

  • 【1】当我成了熊孩子的妈妈

当妈妈后,格外关注育儿相关话题,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熊孩子”在网络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以前每当看到熊孩子的新闻,我都觉得自己很幸运,“还好我儿子没那么熊”。平日里我也经常教他公共场所的注意事项,避免他干扰别人。

跟很多人一样,我一直认为“熊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教育的问题,只要家长教育的好,孩子就不会“熊”,然而,去年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事情却让我改变了看法。

那天我去接儿子放学,当天幼儿园让小朋友们画了一幅“秋天”,儿子用水彩笔画了一棵大树,还贴上几片黄色的叶子。他一直都很喜欢画画,那天刚见到我就兴高采烈地向我展示,说要拿回家送给爸爸。

刚上地铁的时候,人还不多,他手里捏着画的一角,把画放到了旁边的空位上。过了几站上来两个女孩,坐在了儿子旁边。我当时也没有注意,结果那个女孩刚坐下,儿子就急了,边推那个女孩边喊:“我的画!”估计儿子也是着急,使劲儿一拽,撕拉一声,画撕了。

等我反应过来发生什么的时候,儿子已经崩溃了,拿着手里撕掉的一半画,哇哇大哭。我赶忙安抚他,我太清楚他现在心里的感受了,他对自己的东西特别在意,而且这段时间他正处于典型的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平时在家,他喜欢的饼干缺了一角都不吃,可想而知自己画的画撕成两半,肯定很难受。

就在我安慰儿子的时候,旁边的姑娘说话了:“撕烂了也不怪我啊,还随手推人,有没有家教!真是熊孩子越来越多!”

说实话,当时我听到这句话时,整个人是懵的,顾不上争辩,我带着儿子快速逃离现场。

当自己的儿子有一天被称为“熊孩子”时,我开始重新衡量我们口中的“熊孩子”,开始重新审视,这个社会对“熊孩子”的态度。

  • 【2】熊孩子要教育,但是不要把教育变成暴力

《奇葩说》里有一个辩题,是“面对熊孩子,家长无动于衷,要不要教育他们。”两位辩手,岳岳和傅首尔的发言让我特别感动。

岳岳站在正方的立场:要教育,但是要用最好的教育方式。他说:我不希望孩子在这个社会上遭受冷漠,所以要教育他,要给他最好的教育,最耐心的教育。

傅首尔站在反方的立场:不教育——管好自己,但行好事,不渡他人。她说:被善待的孩子,才会喜欢这个世界。即使一个孩子很糟糕,也不让他觉得自己被讨厌,是成年人的善意。

虽然两个人的立场不同,但是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包容是出于善意,让熊孩子感受到被这个社会所接纳,教育也出于善意,帮助熊孩子做的更好,让他们远离这个社会的冷漠。

我想做父母的最能体会,每个家庭都会存在一个甚至几个熊孩子,他们油盐不进,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能突然犯熊,在自己家还好,顶多生气,打骂一顿就好了,最怕的就是像辩题中一样,出现在公共场合。

这个时候我们真的不知所措,管吧,极有可能出现傅首尔所说的“疯狂互动”,对他人来说比作几百只鸭子同时出现,一点都不为过。不管吧,就成了“无动于衷”“不作为”的父母,甚至会受到整个车厢人的道德谴责。

就像上次在地铁里,我多希望车厢里的人都是“傅首尔”和“岳岳”,一半给予包容,一半给予耐心。

但是很遗憾,现实生活中,当熊孩子出现时,极少看到节目中给出的两种处理方式。

选择不教育熊孩子的人有很多,但是能算上“包容”的,很少;选择教育熊孩子的群体中,教训的人有很多,但没有哪一个,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更别提最耐心的教育。

公交车上暴摔熊孩子的男子:

还有社交平台“如何对付熊孩子”的策略:

搜索的过程中,我震惊地发现,“教训熊孩子”似乎成了一种政治正确。如果有人说包容熊孩子,他就成了“助纣为虐”。

大家最常对父母说的是:“你不教育熊孩子,这个世界会狠狠教育他”,作为一个曾被称为“熊孩子妈妈”的人,我想要站出来说:教育再好的孩子,也有犯熊的时候。孩子犯熊,干扰别人,我们接受教育,也希望这个世界帮助我们教育他,但是请不要把“教育”变成“暴力”。

  • 【3】熊的背后,可能是天才的潜力

作为一个妈妈,当孩子好动,捣乱,搞破坏的时候,我当然也会生气,也会筋疲力尽。但是我会按压怒火寻找合适的方法去引导,因为我知道,这些好动,捣乱的背后,很可能就是这个孩子的潜力,好的教育可以把他们的破坏力,变成创造力。

乔布斯小时候就是妥妥的“熊孩子”。他天生好动,爱搞恶作剧,不服从老师的管教,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几次被学校勒令退学。 他曾跑到医院去尝杀虫剂的味道;把发夹塞在电源插座里;在邻居家的摄像机面前做鬼脸;骑在三轮车上对街坊邻居大喊大叫……

如果你碰到这么一个熊孩子,会怎么办?过肩摔让他学会做人?还是暗地里教训他,让他明白这个社会的规则?

让这个熊孩子的转变的,不是暴揍,也不是谩骂,而是耐心的教育。被乔布斯称为“生命中的圣人”的尹莫金.希尔老师,用温柔和耐心教会了这个熊孩子社会的运行规则。

马云小时候,每次挨父亲的打都会用英语“骂”回去;撒贝宁从小也是有名的调皮大王,包括在看文章的你我,谁还不曾是个“熊孩子”?但是我们每个人不都在这个社会的包容下,在他人的耐心教育下,掌握了这个社会的规则,成为了一个优秀的人吗?

一个在社会中遭受冷漠的孩子,他会迫于暴力,出于恐惧而被迫遵守规则,但是他同样也学习了这个过程中的冷漠和残暴。他学会的社会规则将是:暴力才能解决问题,只有成为强者才能不被欺负,成为强者就可以欺负弱者。

作为一个妈妈,我不奢求自己家孩子成为天才,但是我更不希望看到因为他的熊就被这个社会厌弃,甚至遭受暴力,将来成为一个施暴者。

面对熊孩子,一顿暴打不是他唯一能够听懂的语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0464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