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黑貔貅俱乐部
不会出现的大萧条与不可避免的资产荒
欧洲的情况开始逐渐的好转,而拉美印度以及非常成为了最担心的地方,此前已经很多证据都在说明这样的问题。根据WHO表示,过去一周,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出现新冠放缓迹象。但非洲新冠出现惊人加速趋势,16个以上国家出现聚集性病例和社区传播。而美国的情况也正在得到控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冠恢复后经济就能立马出现“V”型反转,信心的恢复以及消费的增加都需要时间的,尤其是对欧美国家来说,消费在GDP的贡献率是绝对的高。
今年全球的经济衰退不可能避免,世贸组织预计今年全球GDP将萎缩2.5%-8.8%;预计2020年全球货物贸易规模下跌13%-32%。总部位于华盛顿的知名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10日发布半年度全球经济预测数据显示,受新冠影响,美国经济产出今年将下滑8.0%,失业率或一度升至20%以上。
为遏制新冠病毒蔓延而采取的管控措施正导致全球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全球经济今年将下滑3.4%,今年情况不容乐观,但是两家机构都对明年充满信心,世贸组织预计2021年全球商品(货物)贸易将回升21%-24%,而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对明年全球GDP增速预期是7.2%。
不少人担心全球经济会出现类似于1929年的全球大萧条,对未来预期极其悲观,大家都知道29年的危机是怎么结束的呢,第二次世界大战,我想没有人会愿意再出现一次类似的萧条。会不会出现呢?可能性非常低!
大萧条是比较严格的经济学定义,一般来说大萧条可以定义为全球经济连续3年以上出现较大幅度的萎缩,现在看今年因为防控新冠出现萎缩的概率比较大,但是新冠控制住开始反弹的幅度也比较快,所以很难出现担心的大萧条。
与1929年以及2008年有什么不同?
如果对比的话,会发现这次经济危机或者预期的衰退主要来自需求端的短期暂停,而非真正的完全丧失,相比于29年甚至08年要好的多。1929年大萧条刚出现的时候,政府是没有出手管的,也没有凯恩斯经济学理论,很多产品就卖不掉,因为完全没了需求,最让人难忘的影像是大量的牛奶被倒密西西比河,同时很多人吃不饱饭,这是典型的经济调控出现了问题,而政府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来应对,没有解决大家的需求不足的问题,工人没有工作没有需求,政府放任这种状态没有采取更合适的策略,一直到“罗斯福新政”才好转。
而在08年初期,金融业首先出问题,银行地产是大头,当初政府也没有立马的进行援救,导致金融机构间相互的不信任,拆借利率飙升,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相互传递,直到雷曼开始破产,其他的几大投行岌岌可危的时候,政府才出手,可惜已经有些晚了,这是实业被动的因为金融机构的冲击影响。
本次的情况要相对好很多,第一,各国央行行动非常快,采取的措施也是极其的有效,基本上是无限流动性的兜底行为,打消市场的流动性担忧,尽管有冲击,但是伤害并不致命,没有出现大型金融机构倒闭;第二,欧美各国采取了相对极端的财政政策,“直升机撒钱”模式来避免企业的需求出现大的问题,稳定市场的生产预期,尽管失业可能短期出现飙升,但是政策刺激后经济恢复比较快;第三,国际的合作在前期是没有的,尤其是08年应对金融危机的手段有了比较好的经营,防止危机跨国传递。
但是这种无限制的救助模式也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全球的流动性泛滥以带来的资产荒。资产荒并非指没有资产可投,而是收益高的优质资产越来越少。对机构而言,资产荒意味着市场可投的资产覆盖不了资金成本。
典型的代表就是作为全球央行的“央行”美联储无限制的货币放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4月9日宣布,将提供总额高达2.3万亿美元的贷款帮助美国家庭、各类企业、州和地方政府应对新冠和支持美国经济运转。公布的当天全球黄金市场大涨,comex黄金期货价格超过1700美元,继续创5年新高。
中国的情况也差不多,4月6日,天弘余额宝货币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为1.9780%,为2013年5月29日成立以来首次跌破2%。从2014年近7%左右的高额回报率,跌至前几年的4%,再到现在跌破2%,余额宝“一天收益能抵一顿早餐钱”的情景恍如隔世。而4月7日,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Ray Dalio)再度发表对现金的看法,认为在全球央行“大放水”的背景下,其他资产较现金更为保值。钱变的越来越不值钱!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配置适当的黄金以及股权是非常有必要的,除了优质公司的股权以外很少能够继续维持在较高收益水平的资产,这个也是近期保险公司开始连续举牌港股的原因。
从现在的情况看,经济衰退是不可避免但是大的萧条可能性比较低,比较确定的是新一轮的资产荒已经来临,现实是资本市场最悲观的时候,但是确实是应该最乐观的时刻!
写在最后:
关注一下防迷路,每天查看10+份行业、个股深度分析;来确幸股票APP,领取100+份股民进阶资料包(横幅图第4张);选股栏目里,还有走长牛的精选股~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99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