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跟孩子讲道理,不如给孩子“立规矩”

跟孩子讲道理,不如给孩子“立规矩”

点击上面免费订阅,为你打造专业的精品阅读


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疏于管教的父母。


有远见的父母,都会给孩子立规矩。


有规矩的家庭,能让孩子终生受益。


01

绝知此事要躬行


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


讲道理、发脾气、自我感动。


改变人生的不是道理,而是规矩。


《楞严经》里讲:“理可顿悟,事须渐修。”


与其听再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不如扎扎实实地立规矩,用良好的习惯,成就孩子光明的未来。


判断一个孩子懂事与否、家教好坏,不必看他懂得多少道理,而要看他能否守得住规矩。


在家不守规矩的孩子,将来走向社会,很容易缺乏敬畏心。

孩子小时候,不给他们立规矩;


等孩子长大了,再由社会磨炼得“懂规矩”。


那么做家长的,悔之晚矣。


道理是抽象的,在孩子心里留下的印象,不过是轻飘飘的一句话。


而规矩则是实打实地摆在那里,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只有将道理转化为规矩,刻进孩子的日常行为里,才能让孩子终生受益。


等孩子长大懂事了,自然也就能够明白父母的一片苦心。



02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梁启超在《论幼学》中强调: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趁孩子年幼,一定要给他们立好规矩。


这源于他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


梁启超六岁时,曾因一件小事向母亲说谎。


当日晚饭后,母亲把他叫到卧房严厉批评。


梁启超的母亲秉性温良,左右邻里皆知。


因为小孩子的一句谎话,梁启超第一次见到了母亲盛怒的样子。


年幼的梁启超慌忙掩饰,更惹得母亲怒上加怒。


母亲将他按在膝前,用力责打了数十下。


从此,母亲为他立下“不许说谎”的规矩。


等梁启超略长大些,母亲才郑重地对他说:


“人之所以说谎,或者是做了不该做的事,却谎称没做过;

或者有该做的事没做好,却谎称做到了。


以上两者,不仅是明知故犯,而且还自欺欺人。


天下万恶,皆始于此,汝应戒之!”


母亲的这番话,给梁启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他也明白,六岁时的自己,很难领会母亲话中的深意。


而正是那一番责打,在他幼小的心中立下了规矩。



03

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梁启超明白,自己的成功,得益于严格的家教。


因此,他也格外重视给子女们“立规矩”。


平日里,除了督促子女读书以外,梁启超还要求他们的言行举止谨守礼仪。


要想让孩子守规矩,父母首先要做到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梁启超的言行,对他的子女们影响很大。


他说:“我自己常常感觉,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范,最少也要不愧做你们姊妹弟兄的模范;

我又很相信我的孩子们,个个都会受我这种遗传和教训,不会因为环境的困苦或舒服而堕落。”


而他也说到做到,切实地成为了孩子们的好榜样。


梁启超九个子女,长大后都成为国之栋梁。


好的规矩,就是这个家族代代传承的好风气。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8787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