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博士,专长在家庭互动研究和青少年心理治疗的丹尼尔.西格尔教授说过:孩子只有感觉好,才会表现好。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感动于西格尔教授的简单明了——简单明了的把一个孩子要想表现好的必要条件公之于众。多么简单的一个道理呀,孩子只要感觉好了,就会表现好。让孩子感觉好,其实就是培养孩子的高情商。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培养高情商的孩子呢?
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带娃的情况和大家分享一下作为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培养高情商的孩子。所举例子均是发生在我家娃身上的实际情况。
1.积极表达对孩子的爱
在现在父母的群体中,尽管80后、90后的父母占比越来越多,但是由于传统观念以及上一辈的教育理念主导,很多父母难以将自己对孩子的爱表达出来。这就造成,孩子在接受父母的爱的传递过程中有削减、减弱。为了保质保量的、及时的将我们父母的爱传递给孩子,就要求父母用语言和行动实时的表达对孩子的爱。
我家孩子在两岁以前是用抱抱和说“I love you或者我爱你”来相互表达爱意的。在两岁以前我们家没有亲亲,担心孩子的抵抗力难以抵抗来自亲亲的病毒和细菌。两岁以后,作为父母的我们要胆大一些了,孩子的能力也增强了,再加上羡慕够了别人家的各种亲亲孩子,所以,我们在孩子两岁以后有增加了一种表达爱意的方式——亲亲,不亲嘴巴只亲脸蛋和额头。有时候孩子会偷偷的的来亲一下我们的嘴巴,并露出得逞的傻笑,虽然我们也会觉得亲嘴巴不卫生,但是还是欣然的笑了。
具体采用什么方式来表达爱意父母们可以自行选择甚至自行创造都可以,请一定要积极的表达对孩子的爱。
还有额外的一点想啰嗦一句:除了父母与孩子之间要经常表达爱,父母之间也要经常的表达爱,还要让孩子看到爸爸妈妈是如此相爱的。这样的家庭是充满爱的家庭。
爸爸妈妈用爱心套牢孩子
2.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对很多家长来说都比较难。自律这种能力别说孩子了,就连我们大人自己都没有习得,前段时间我还看了两本关于自律的书《生活需要自律力》、《拖延症自我疗法》。那在培养孩子自律这方面应该怎么做了?我来分享一下我家现在的情况供大家参考:
从时间的角度出发,来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为什么会选择从时间出发呢?因为看到太多的孩子做事磨磨蹭蹭,写作业之前拿书、拿笔、拿本子都要花掉30分钟的时间;五分钟可以走完的路程,有些孩子硬生生的把时间拉长至半个小时;一分钟可以干完的事情,非得加入30分钟的前奏。
第一步:当孩子能认识数字时,我就告诉孩子当时间上的某一个数字A变到数字B时,我们就要开始做什么事情了。
第二步:用沙漏来对时间进行具体化。我买了一个计时30分钟的沙漏,我会选择30分钟内完成的事情来用沙漏计时,或者告诉孩子30分钟以后会做什么事情,用沙漏来计时。现在,我家孩子正处于沙漏计时兴奋期,只要涉及到时间的问题,他都会主动提出用沙漏来计时。时间过短的情况,就请孩子把沙漏还回去休息。不过,父母们不要多度使用沙漏,要控制好沙漏出场的次数。
PS:我买沙漏时邀请孩子和我一起选择的,选择的是西瓜沙漏。
计时30分钟的西瓜沙漏
3.从培养孩子的小爱好着手,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培养孩子的爱好需要作为父母的我们多用心观察,如果孩子的爱好很明显,那就再好不过直接在他的爱好上加以引导、发展即可。
如果孩子的爱好不明显或者暂时没有特殊爱好时,就需父母多花时间观察和培养。我们现在处于观察和培养爱好期间。我家孩子喜欢小动物,喜欢喂养类的游戏。3月初有一天午睡醒来,哭着让我给他买一只小鸡仔,要活的小鸡仔,他要给小鸡仔喂鸡蛋壳,把小鸡仔喂大了又好给他下鸡蛋。
前段时间我家孩子喜欢上了泡茶,每天上午一杯、下午一杯茶,还要配上台词“妈妈辛苦了”。一到爸爸快下班的点,就开始准备给爸爸泡茶了“爸爸上班辛苦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研究,从这周开始要把茶叶用叉子捞起来,让妈妈只喝茶水,有茶叶会很苦。我们都没有刻意告诉孩子有茶叶会很苦的情况,也许是无意中的一句话被他都听到了。所以我就沿着孩子的研究,马上入手了一套基本款泡茶茶具,开始了一茶一书还有一娃儿的疫情宅家生活。
一茶一书还有一娃儿
4.教会孩子懂得感恩
个人觉得感恩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有的基本素质。
首先,要教会孩子感恩父母及家人。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不要给孩子太多的的特殊照顾,尤其是在吃穿住行上面,只要能够保证孩子的健康、安全即可。其实在这一点上我做的不是很好。我家孩子两岁以前,穿的和用的东西,都是我花大量时间选择、大价钱购买的;吃的都是我花大量时间、大量食材亲手做的。虽然孩子还小,但总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觉得所有人都得为他服务。庆幸的是我及时意识到不能给孩子搞特殊,现在正在追求平等的路上努力奋斗。后续再与大家分享在家里怎么做到不搞特殊。
其次,要教会孩子感恩对他有帮助的人、事、物。得到别人帮助时,要教会孩子说“谢谢”;打扰到别人时,要教会孩子说“对不起”;需要别人帮忙时,要教会孩子说“请”。身教大于言传,不仅要教孩子说,我们作为父母也要按照教孩子的方法去做。现在我家孩子在请我帮忙时基本上都会用到这样的句式:妈妈,请你帮我XXX,我快等不及了。
有很多父母会觉得,在家里一家人没必要这么客气,在外面才有必要客气。但是孩子没有那么复杂,他们很简单。孩子他的思维模式很简单,不管是面对家人还是陌生人,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孩子都采用的是同一套处理模式。
最后,教会孩子感恩自己。感恩自己也是一种自我肯定、自我接纳的表现。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会学习很多本领、经历很多事情,当孩子获得一项新的技能、做成一件事情时,父母一定要给予及时的鼓励。从父母的鼓励中,自己的愉快中看到自己,肯定自己,并感恩自己。
5.教会孩子正确认识输赢
“赢在起跑线上”,这是我在带孩子以来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无论是培训机构的广告语,还是在妈妈们的谈话中,这句话出现的频率都比较高。到底什么是赢?什么是输?这句话无形中将父母的期望转化成压力压倒了孩子身上。我觉得不仅是孩子,就连作为父母的我们都得正确的认识输赢。前段时间读到一个理念:赢,可以是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为什么我们就要非得孩子去争第一呢?第二、第三……甚至是最后一名,只要孩子是有进步,只要孩子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我觉得都是赢的。
如果,我们不再给孩子强调“争第一”,而是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权;把我们手上的监督权,改为引导权;我相信孩子每一天都是赢的状态。
6.正确认识孩子,接纳孩子
在《正面管教》一书中,要求父母正确认识孩子的心里和行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值得尊重的个体。宽容的看待孩子的行为,寻找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再来接纳或者引导孩子的行为。我个人认为,这是非常高的境界,需要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实践。这一点上,我正在努力的学习中、改变中。我会陆续分享实践过程中的心得。
努力奔跑—努力学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81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