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文章之前,各位家长们不妨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什么是成功?
为什么成功那么重要?
我们的做法真的在帮助孩子成功吗?
我们似乎都知道,要建立一个和谐的亲子关系,要充分考虑孩子的想法,但到了实际操作时,却总是控制不住自己。
我们做父母的敢于破除那些自以为是的自我认知和亲子关系想象,尊重、平等对待作为另一个生命的孩子的人格吗?
敢于对孩子放权,敢于承认孩子离不开自己指挥的想法其实只是虚妄的投射吗?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如果孩子的成长没有达到预设的养育目标,亲子关系就会进入一个更紧张、更困惑的状态。
父母通常归咎于孩子、社会、和文化环境,解决的办法往往是加强规训、升级打压,还有人呼吁恢复传统孝道。
这都不得其法。正如美国养育革命先锋人物、斯坦福大学前新生教务长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指出的,孩子的问题根源不在孩子身上,而在于父母错误的养育方式。不夸张地说,我们的养育方式陷入了空前危机,反思与改变已经迫在眉睫。
好的亲子关系,才是教育的根,是决定孩子一生幸福的底层密码。
一个人的基本态度、行为模式、人格结构,在婴儿期的亲子互动过程中就已经奠定了基础,随着年龄的成长,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极为重要,可见亲子关系具有的重要性。
所有的育儿都是建立在好的亲子关系的基础上,有了好的亲子关系,孩子才有精力去探索世界,去拓展能力,去学习知识。
而亲子关系的背后其实是权力关系,即谁掌握着话语权。
不同的亲子关系下教育出的孩子也截然不同。
比如:同样是教孩子搭积木,控制型的亲子关系下的父母可能会不断的发号施令。启发型亲子关系下的父母会引导孩子自己去找解决办法。
比如:经常有暴力行为的亲子关系很可能带来更多的成年以后的暴力倾向。缺乏稳定性的亲子关系可能对未来的婚姻关系带来阴影。那么不同的父母教育出的孩子性格也是不同的,所以说,好的亲子关系是育儿的前提,也是关键。
那什么又是好的亲子关系呢?
第一,有安全感的亲子关系
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博士认为,安全型依恋需要家长做到4 S, 即:
Seen(理解): 要能用心感知和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Safe(安全): 避免那些可能伤害或者惊吓到孩子的行为,让他们感到舒服可靠。
Soothed(抚慰):协助孩子处理情绪上和其他问题上遇到的困难。
Secure (稳定):帮助孩子发展出一种发自内心的稳定的幸福感。
其实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无条件的接纳你的孩子!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看起来自由而勇敢,敢于去探索世界,当它们需要的时候又随时能回到家人的身边,他们一般都更加的平稳,性情温和、自信乐观。
当孩子知道他们的父母是不需要条件的爱他们时,无论因为什么原因出现了什么状况,爸爸妈妈和家人都不会抛弃他们、并且依然爱着他们,他们心中就建立起了安全感,就为他们一生的幸福奠定坚实了基础。
即使面对人生的任何风雨变化,即使出现裂痕,也会自我修复。
世界并没有完美无间的亲子关系,但是却有永远敞开的怀抱的港湾。
还有三种亲子关系,也是我们经常遇到的:
焦虑型依恋:家长经常毫无缘故的离开或疏远,或者需要孩子争取才能获得的陪伴,让孩子感到困惑和沮丧,孩子就可能会形成焦虑型依恋。这样的孩子可能会对家长感到过于依恋、焦虑或者绝望,他们长大后往往很难相信别人,在成人的关系中还可能依然感受到过于依赖或不牢靠。
逃避型依恋:家长或许会满足儿童时期的基本需求,但他们不太擅长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这样的孩子认为让家长满足自己的需求的最佳方法就是表现的没有任何需求。他们逐渐脱离自己的情感,假装自己很独立。这样的孩子往往很难认清自己的欲望,难以接近别人,很难示弱。
紊乱型依恋:如果孩子害怕家长,或者家长害怕孩子,就会形成紊乱型依恋,家长可能在某个时刻高兴并奖励,而在另一个时刻为相同的行为引起爆炸,这些儿童常常表现出情感暴躁和行为混淆不清,因为他们缺乏基本的安全感,长大后在成人的关系中既回避同时也感到焦虑。当有人离开的时候会感到绝望或过于依赖,当有人靠近的时候他们则又变得冷漠和回避。
第二,和善而界限分明的亲子关系
现在都崇尚平等,那么以威严恐吓和不平等的亲子关系就不再适合我们这个社会了。
我们经常会让孩子“听话”,是不是让孩子害怕我们,他就会“听话”呢?
其实恰恰相反,各种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孩子其实在“感觉好”的时候更容易有“好的行为”,而不是感到恐惧、被羞辱、被压抑的时候。要让他们感觉好,就需要温暖、平和、互相尊重的亲子关系。
所以和善是第一步。
什么又叫界限分明?
中国本来是一个崇尚严格的家教的社会,但是西方思潮涌入以后,不少家长把自由和个性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多少有点矫枉过正的味道,因此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熊孩子”。
无数让人心痛的例子告诉我们,今天你不管教你的孩子,明天他就会被社会教训。
孩子分不清楚哪些是不能做的事情,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没有规则意识的熊孩子。那么家长就应该清楚,一旦会麻烦到他人、给他人带来不快、给自己带来危险的行为就是越界行为,就应该被规范。
还有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界限不分明,不知道什么问题是父母的、什么问题是孩子的。例如:
过度控制型:“不许在餐馆里到处乱跑,都给我停下来!立刻回到桌子上!再这样下去,今天的零食就没有了,我数一二三!”
骄纵型:“哎,这小朋友就是闹,不过小孩子就是这样,没办法,这是他们的天性。希望餐馆里其他人不会觉得太烦,家里有小孩的都应该可以理解吧”
来回摇摆型:“不要再跑了!我说了三遍了!现在再不过来,别怪我不客气了!孩子哭了……哎,我是不是太严厉了,算了,小孩就是这样,随他吧。”
这三种状态显然都不理想!那么理想的亲子关系是如何建立的?
和孩子一起建立对双方都有利的规则,当家长必须独自做出决断时,要坚定而和善,维护孩子的尊严,给予足够的尊重。有规则也有自由的选择。家长要倾听、共情、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第三,富有启发性又能共同成长的亲子关系
一位清华的“学霸”,谈到她的妈妈小时候为了帮助天生注意力有点涣散的她,坚持了三年每天带着她算扑克牌。
一位中央美院的教授,说小时候家里随时都准备好了水彩、油彩、中国墨、水粉、油画棒、粉笔等各种能想象到的画画材料,一整个屋子随便她尽情涂抹,从不干涉。
一位北大毕业的政界新秀说,他家两整墙的书,爸爸耐心的一本本拿出来给他讲、带着他讨论。
一位斯坦福毕业的连续创业者,告诉我们在他家,辩论是常态,他的父母从来没有用权威压过他,哪怕他明显就是在强词夺理,也要敞开了和他辩个清楚。
在多元化时代下,培养出孩子的创造力、批评思维、眼界见识等都需要家长自身的知识,这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不断学习、不断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
这也是除了上面讲的两种亲子关系外最难的一种,需要家长用心的同时,也要花去几个月甚至更长时期的积淀。
在养育中贯彻人文主义基本精神和教育思想,允许孩子独立、自由,而不是把他们的不同意见和感受视为需要“镇压”、“纠正”的行为;鼓励他们自由思考、辩驳,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做决定、承担责任的能力,那么,当今中国式养育中的主要问题、亲子关系问题,可以得到极大的改善。
“还孩子自由,对孩子放权”,人文主义养育模式是我们唯一的解决之道。
看见更好的孩子,也看见更好的自己。
(来源:亲子大家说,ID:qinzidajiashuo123)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79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