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由于年纪小,缺乏自控能力,加之遇事不够成熟,所以常常办坏事,给大人惹麻烦。其实这原本是一个很普遍的情况,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阶段。
但是由于大人对孩子期望太高,容忍度太低,所以一旦孩子犯错,便会横加指责。有些家长因受到工作压力、家庭琐事等困扰,便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将负面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
就拿我朋友来说,刚开始为了方便照顾孩子,找了个离家近又轻松的工作,虽然工资低但是毕竟便于照看孩子。那时她和孩子的关系亲密又有爱。
随着孩子越来越大,她也觉得经济负担越来越重,于是换了个工资高压力也更大的工作。每天一面应对繁重的工作,一面还要负责孩子的生活起居和教育,这样的压力也让她变得急躁起来。
“有时候真不想对孩子发火,我也不知道是孩子变得叛逆了,还是压力让我变得暴躁了。”她表示后来她对孩子发火的次数越来越多,而他们的关系也越来越僵。
有时候家长会认为对孩子吼骂是一种最直接、效果最明显的教育方式,殊不知这不仅不能很好地教育孩子,反而会带来反作用,使孩子不能正确认识错误,变得更加逆反。
中学物理课我们都学过牛顿定律,其中第三定律是讲: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它们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力不能离开物体独立存在。这种定律不仅仅适用于真实存在的物体上,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上也同样适用。
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吼骂孩子只会带来反作用
吼骂带来的危害是实实在在的,不少家长也许都体会过。长期被家长吼骂的孩子,要么变得自卑、压抑、胆小、焦虑,要么变得逆反、暴躁。许多孩子甚至在内心留下阴影,对家长产生憎恨,不愿意回家。
在物理学上有这样2个实验,实验1:
拿一个小弹簧竖放在地上,然后用手轻轻压弹簧,会发现弹簧会在手力作用下被慢慢压缩变短。同时,这时候手也会感觉到弹簧也在给手施加压力。
在此过程中,人的手给弹簧的力和弹簧反作用给手的力量是相等的。也就是说人的手也受到了来自弹簧的推力,但由于弹簧小,人的力气大,弹簧很容易就被压缩到最短。
实验2:
再拿一个比较大的弹簧,然后用手按压弹簧,由于这个弹簧比较大所以在按压的时候会比较费力,甚至在压缩到一半的时候发现手力气不足了。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手给弹簧施加的压力和弹簧反作用给手的力量还是对等的。但由于人的力量不够,弹簧最后只被压缩了一半便让人感觉精疲力尽。
实验告诉我们:力是相互的,有作用力就必定有反作用力,并且他们大小也是同等的。
之所以拿牛顿第三定律作为模型来分析吼骂式教育,是因为他们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实验1中手对弹簧施加的作用力就好比家长对年幼孩子的吼骂式教育。由于孩子年幼,无法进行抗争,在遇到家长吼骂时只能默默承受,这就类似弹簧因挤压而变形。
家长认为孩子已经接受了这种教育,而实际上只是因为孩子力量太小,无法反抗,所以家长觉察不出。但是孩子的反抗能力和意识都在一天天增强,等待着某个时刻爆发。
实验2就像长大之后的孩子,他们体内聚集着各种反抗力量,包括他们的思想、意识等等,让孩子不断成长,就如同变大的弹簧。
这时候如果家长继续沿用以前的吼骂式教育,孩子必然会全力反抗,就如同实验2中不能用手把大弹簧压变形。而这带来的外在表现就是孩子早恋、叛逆、逃学。
吼骂式教育会带来哪些危害?
- 对父母产生憎恨
吼骂式教育在当时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让孩子立即停止错误行为。但是对孩子内心的影响却并不是我们表面所看到的那样。孩子年幼的时候是不能真正理解大人用心的,他们只会觉得大人吼他、骂他,不爱他。孩子对此有怨言是肯定的,尽管有些家长表示事后孩子仍然会说“爱妈妈,爱爸爸”。那是因为在年幼的孩子心里,家长就是他们的全部,他们只是把怨恨暂时埋藏在心里。但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怨恨会以不同方式表现出来。
- 会形成自卑胆小的性格
在吼骂之下长大的孩子会变得自卑、胆小,他们会因为害怕责骂而不敢去尝试,也会因经常遭受吼骂而觉得自己没用,所以一直低着头站在队伍的最后面。他们害怕与人比较、害怕面对新环境、也害怕被别人伤害。他们不愿迈出第一步,不愿尝试第一次,而这种性格将伴随他们一生。
- 变得更加叛逆
受到这种反作用力的影响,家长越是吼骂孩子,孩子越会和家长对着干。你让他向左他偏向右,你让他遵守纪律,他偏喜欢捣乱,你让他好好学习,他偏三心二意。所以许多孩子成绩差,并不是不聪明,而是逆反心理在起作用,让他们变得自暴自弃。
- 缺乏社交能力
由于长期遭受吼骂,孩子会变得格外敏感。在生活中面对别人一个表情、一句话甚至一个动作都会想很多,幻想他们是不是对自己有意见,始终带着这种情绪与人交往,是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
爱孩子不仅仅是给他物质上的满足,而是要让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受到你对他的爱。所以在对待孩子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耐心,在孩子犯错时不要立即制止,而是有限度的让孩子释放他们的天性,事后再和孩子分析犯错原因,多听听孩子的想法,然后既温柔又有原则的为孩子划好红线。
聪明的家长总是能够用温柔又充满爱的方式,让孩子在放纵时明确自己行为的界限;在犯错后懂得吸取教训;在消沉时知道身后还有个依靠。让我们一起学习成长,做一个这样聪明的家长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75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