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成与太阳密切相关,但地球不是太阳。
形象的说,地球是太阳形成后,剩下的一点碎屑渣滓中诞生的。
任何恒星都起源于一坨巨大的星云,也可以叫分子云或星际尘埃,这些星云主要由氢分子组成,其次是氦,还有少量的其他成分。
最早的分子云是大爆炸冷却后形成的,那时候这种分子云成分比较纯洁,只有氢和氦,还有极微量的锂这些最轻的元素。
后来随着第一代恒星的死亡,超新星大爆炸聚变出了越来越多的重元素。现在宇宙中发现的118种元素,其中的115种都是恒星演化和超新星大爆炸生产出来的。
现在的星云成分组成,按体积氢占了90左右,氦占了9%左右,其他元素加起来占了1%左右。
我们太阳就是第二代或者第三代恒星大爆炸后,残留的物质形成的,因为有我们地球这样的许多重元素存在。
太阳系的形成过程。
星云在自身万有引力作用下,会渐渐聚集收缩,遇到超新星大爆炸之类的宇宙事件冲击,就会收缩得更快。当这种收缩到达一定的密度时,就会越来越快。
收缩过程并不是非常均匀的,不平衡会导致星云的旋转,而且随着中心收缩越来越紧密,旋转会越来越快,巨大的离心力会将原来不规则的星云向赤道方向甩去,这样星云就渐渐形成了一个旋转着的吸积盘。
核心体积质量越吸越大,盘面越来越稀薄。
随着中心收缩越来越紧密,收缩越来越快,形成坍缩之势,就是断崖式的的收缩,这样中心温度就会急剧升高,压力不断增大,当达到了一个临界点,就点燃了氢核聚变。
一个恒星的星胚就诞生了。
中心核聚变的巨大辐射压抵消了收缩的引力压,形成了一个收缩和扩张的平衡状态,这就是恒星的主序星阶段。
太阳就是这样形成的,一切恒星都是这样形成的。
恒星形成后,中心源源不断的发生着核聚变,辐射出巨大的能量,抵御了收缩压,也给了整个星球很高的温度,恒星就会以一个巨大的发出光和热的等离子球形式存在。
太阳的核心温度约1500万度,压力达到3000亿个大气压。
巨大的能量,以电磁辐射的方式从太阳核心向太阳表面传递,最终向太空发射出去。
太阳每秒向太空发射出3.8x10^26J的能量,我们地球可以接收到其中22亿分之一,就相当于1000万座三峡大坝发电量的总和。
恒星形成时,会吸附掉这坨星云的绝大部分质量。
比如太阳就吸收了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剩下的一点残渣余孽渐渐形成了八大行星以及矮行星、卫星,还有无数的小行星、彗星、碎片尘埃。
地球在太阳系的地位。
太阳系除了太阳,所有天体物质加起来才占总质量的0.14%,我们地球只占有0.0003%。
也就是说,地球质量只有太阳的33万分之一。
太阳是等离子体,密度比地球小很多,因此从体积来说是地球的130万倍。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用一个篮球比喻太阳,然后想像一下,这个篮球质量的33万分之一或体积的130万分之一有多大?
那可怜的小点点就是我们地球,有这么小的太阳吗?
当然地球物质也是这坨星云中的残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成分与太阳差不多,但成分的比例就大不相同而了。
因为太阳在形成初期,会发生强烈的太阳风,除了自身吸附的物质外,剩余的渣渣会被强风吹远。
地球在太阳系是密度最大的星球。
太阳风把越轻的物质吹得相对越远,反之,较重的物质就吹不太远。
地球密度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最大的,因此当然是吹得不远的重物质组成。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密度依次为:地球5.5g/cm³,水星5.4g/cm³,金星 5.2g/cm³ ,火星 3.95g/cm³, 海王星专 2.30g/cm³,天王星 1.58g/cm³, 木星 1.34g/cm³, 土星 0.70g/cm³。
密度大的行星就形成了岩石星球,靠近太阳;而一些被吹得较远的物质主要是气态,就形成了气态星球。
现在太阳系有八大行星,其中有四个类似地球的岩石星球,又叫类地行星;有四个主要是气体组成的星球,与木星差不多,因此又叫类木行星。
四个类地行星又叫内行星,是距离太阳从最近算起的第1、2、3、4颗,地球排在第三颗。
太阳吸附了绝大多数星云的质量,地球就是在剩下的物质中形成。
剩余的这些星云物质依然在吸积盘里剧烈旋转,太阳风把气态物质吹远,在类地行星轨道,剩余一些固态物质在吸积盘中剧烈碰撞,都处于熔融状态。
这些物质在碰撞中渐渐吸附在一起,然后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把自己轨道里附近的物质都“滚粘”完了,行星就形成了。
因此地球形成初期,整个都是呈现熔融状态,整个星球都是由熔岩组成。
当地球还没有冷却时,又遇到了一颗流浪行星的撞击。
现代科学家把这颗行星称为“忒伊亚”,是一颗约火星大小的行星,这颗行星或者本来就在地球轨道附近形成,或者来自更远的地方。
因为太阳系刚形成时,行星在碰撞中聚合,轨道是不太稳定的,因此,“忒伊亚”闯入地球轨道并不奇怪。
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行星在形成初期,都有过大大小小的相撞事故。
“忒伊亚”与地球的亲密接触,造成了两个严重后果。
或许正是这看似悲剧的事件,使地球变得与众不同。
相撞融合使地球质量增大了约1/9,已经开始冷却的地球又回到了熔岩状态。
更重大深远的两个影响是:1、地球的自转轴歪了,自转赤道面与公转黄道面形成了一个23°26'的夹角;2、迸溅上天的一堆岩浆围绕着地球旋转,然后吸附在一起成了月球。
从此地球歪着个脖子,带着个月球小弟弟一直走到了今天。
这两个改变的后果就是,地球从此有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月球的引力潮汐大大增强了海洋的涨潮和落潮。
科学研究证明,如果没有这一撞产生的这两个后果,地球将很难孕育出生命。
没有生命的星球就像月球、水星、金星、火星一样,怎么会有今天人类对地球的恣意横行,有在这里评头论脚的你我他?
地球从熔岩状态渐渐冷却,在陨星雨和彗星的轰击下,地球产生了水和大气,春夏秋冬的气候条件和月球的引力潮汐作用,以及无数的偶然幸运事件,使地球孕育了生命,经历了45亿年的演化和变迁,就成了今天。
而地球的外壳已经冷却了,地下的熔岩依然在涌动,我们把这些没有冷却的熔岩叫地幔。
这就是地球的前世今生,那么,地球的过去是太阳吗?请各位自己确定。
感谢阅读,欢迎讨论。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67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