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说:“父母之爱子,则为其计深远。”
战国时期,秦国大举进攻赵国,赵国不得已向齐国求救,齐国却要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为人质,才肯出兵,但赵太后溺爱长安君,不肯答应。
于是左师触龙就劝她:长安君现在俸禄丰厚却没有功绩,那待您百年之后,他又该靠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这个故事虽然过了两千多年了,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一直适用。
父母之疼爱子女,不应该只体现在一时的溺爱上,而是应该为其计划长远,让孩子能在离开父母的庇护之后,依旧可以很好地生活。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没有跳不出的困境。有远见的父母,即使再爱孩子,也舍得他承受这4种苦。
独立的苦
孩子在身边的时候,没有教会孩子独立,等到孩子走远了,就不得不吃“不独立”的苦。真正的教养不是在温室里栽培植物,而是帮孩子建立完整的人格,同时教会他们独自面对世界。
但父母往往爱子心切,常常说:“你只管学习就好了,其他的不用担心。”于是事事替孩子做,事事替孩子着想,这并不能说错,但父母能养孩子一辈子吗?如果不能,不如放手,教会孩子独立,让他有能力、有勇气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这样即使有天失去了父母这样强有力的后盾,孩子也可以沿着原本的生活轨道,继续前行。
读书的苦
年少轻狂,总觉得读书是这个世界上最苦的事情,慢慢走过那个年龄段才意识到,读书是世上最好走的路。
前几天看北大、清华的招生宣传片,内心触动很深。如果时光能倒流,我也好想告诉当年那个觉得读书苦的自己:再努力一把,考个更好的学校,这真的不一样。
孩子无知,但父母是过来人。在孩子想偷懒的时候,逼他一把,在他想放弃的时候,鼓励他一下,总有一天,他会感谢今天为读书吃的苦。
成长的苦
很多名人的小时候,都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到痛苦,本质上,每个人都是相似的,对于困难或者需要吃苦的事情,都会本能的抗拒和逃避,小孩子也不例外。
但当他们走过那段痛苦的时光,收获新的机遇之后,往往会感谢当时那个充满勇气出发的自己和严厉的父母。《银魂》里说:“在成功的路上,没有任何捷径和技巧,而唯一能够到达终点的秘诀就是——永不放弃,笔直向前!”
为成长吃的苦,终会蜕变成蝶。
生活的苦
导演姜文曾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带两个6岁和4岁的儿子,到新疆阿克苏接受军事化的锻炼。
阿克苏地区昼夜温差极大,清早6点半,天气特别冷,姜文就叫孩子们起床,拖他们去跑步,跑不完不准回家。
儿子们不喜欢喝羊奶,他也不惯着他们,除此之外,每天的饮食也按着当地的风俗习惯来。
慢慢的,孩子们从刚开始的不习惯到逐渐适应,姜文说孩子从“豆芽菜”长成“红豆杉”了。
等到妻子周韵前来探望的时候,孩子们不仅皮肤粗糙了,脸上还多了两坨高原红。
但显而易见的是,他们的自理能力提高了,会自己收拾房间,还能帮着打扫卫生。
姜文说,如今的小孩,最缺乏的食物不是营养品,而是苦头。
吃过苦的孩子,更珍惜当下的生活。他们懂得感恩,更能体谅父母的不容易,也更加坚韧,遇到困难时,他们也要比同龄人更加坚强。教他们生活之苦,带他们体悟生活的酸甜苦辣,这样他们自然明白一切的来之不易。
世上没有白吃的苦,今天吃的苦,都铺成了明天更好走的路。
千万别在该吃苦的年纪,让孩子选择安逸,舍得让孩子吃苦,才能收获不一样的人生。
我是爱侑君,Hip hop英语特色教育开创者,中国特色英语教育品牌领先者,愿景是让中国千万学习者快乐起来。了解更多英语教育和家庭教育,请关注公众号“爱侑教育”及头条号“爱侑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