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英小学生刚落地济南, 4月6日,驻美大使馆发布通知:
开始就未成年留学生安排回国事宜进行摸底调查,如安排包机,优先安排小留学生乘机回国。
留学生回国,引起热议,有网友调侃到:
家长马上疯了,受不了呀?
孩子也快疯了,听网课没有学习氛围。
关于留学生包机回国,舆论从一开始就出现分歧。
赞成接机:
3月28日0时起,我国暂时停止外国人持目前有效来华签证和居留许可入境。
3月28日08时09分,知名导演陆川在微博发声,并呼吁:
“千万不能对年轻学子的归国之路设置障碍。”
此言一出,立刻引起热议。
3月29日,陆川又发文 ,根据他的提议:
留学生是祖国在世界各地的传声筒;
留学生的背后有千千万万的同胞;
国家撤侨行动是形象建设的加分项……
所以,接机外国留学生,势在必行。
持怀疑态度:
4月3日上午,中国包机180名英国小留学生(12-17岁)落地济南。
同日,山东省发布开学通知:高三4月15日正式开学。
小学生回国,有人诚恳规劝学生家长:
你们和孩子务必遵守规定,把平日里的公主王子病与优越感收起来,不要吹毛求疵,要求过高。
也有人表达了担忧:
这些孩子回国,给国内带来了潜在风险、更给疫情防控带来了新挑战。
还有这位网友的慷慨陈词让人看了不禁泪目:
综合各方说法,发现:
支持接机小学生回国的人更多地是考虑到了留学生群体的影响力;
而那些持怀疑态度的则更多的是考虑到:留学生归国能否保证国内的孩子顺利开学。
正如上面这位网友所说:
“我们的孩子也要上学!”
我们从不否认海外留学生的赤子情怀,但是如果没有“许可xin们”的叫嚣,关于接机年轻学子回国,舆论或许不会呈现如此两极。
疫情当下,使馆顶着舆论压力排除艰难万险安排留学生回国事宜,但另一方面,总有些人“出类拔萃”跳出来挑衅国人的情感。
从“跑步女”到许可xin,他们无一不是带着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来讽刺辱骂国人。
他们口吐莲花,让国人蒙羞的同时,也让人们看清了留学生当中一些人的丑恶嘴脸。
许可xin的今天,犹如让我们看到了这些留英、留美小学生的明天,虽然不能以一概全否定留学生群体,但是“许可xin们”的存在,以及那些对祖国毫无认同感的“异类”却成功地以个人存在辱没了“国家”,以一当十。
近期,留学生相关的话题让人看的眼花缭乱,也许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留美幼童”的经历能启发我们进行更深入地思考。
“留学生”:留的什么?学的又是什么?
01留学生群体的“前世”
在上一篇文章微博被封、父母被扒,“大义灭亲”许可馨到底跟爸妈有多大仇?中,我列举了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的留学经历、并概述了组织官费留美幼童的过程,但是有一个震惊的事实却是:
官派留美幼童计划最终宣告失败。
按照当时政府规划,共组织120名孩子分四批前往美国学习,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12周岁。
到了美国以后,发辫及地的这些男童被当地人们误以为是中国女孩。
当他们看到火车的轰鸣、发报机、以及美国东北部秀丽的风景时,他们显得无比快活。
这些幼童们分组安排住在当地的美国人家,尽管在出国前曾被规劝必须遵守两条铁的纪律:
01、不剪发辫;
02、不进教堂。
但是,当他们和在美国家庭的成员逐渐产生了亲人般的感情,他们在装束上开始西化(穿运动装)。
服装的改变与他们在学校参与体育运动也有关系,这些孩子在棒球、划艇等各类体育运动中变现活跃且屡创佳绩,同年级的女学生甚至惊呼,他们比美国男生更加吸引人。
幼童的这些变化,在负责留学事务管理的容闳(中国留学生之父)看来,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留学事务局其他人员却始终带着异样的眼光,高高审视孩子们的一言一行。
为了避免这些孩子西化严重,从一开始就规定:
幼童要定期回到留学事务局进行四书五经的学习;
每年传统节日必须要组织集体庆祝节日。
但是,当留学事务局的督查发现这些孩子面对他时,不再“毕恭毕敬”、“唯唯诺诺”,他立即给政府上书:
外洋风俗流弊多端,
各学生腹少儒书,
德性未坚,
尚未究彼技能,
实易沾其恶习,
即使竭力整饬,
亦觉防范难周,
亟应将局裁撤。
至此,留美幼童计划画上句号。
02“留美幼童”的反思
“幼童”被迫召回,是一场国家教育的改革试验,虽然中国留美学生的个人发展与政府当时亟待治国之人才的愿景稍有偏离,但是这当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思想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
儒家传统文化教导人“遵天命、尽人事”,但是西方文化却鼓励孩子追求独立、民主、自由之精神,两种教育理念的的碰撞对天性未开的孩子们来说是好事。
但是,在美国学习和生活,首先改变了幼童们对自身的看法。
很多人都觉得留着长辫子不仅行动有所不便,还会遭到他人的讥笑,后来他们当中有些人所幸将发辫剪掉,回留学事务局时又束以假辫。
与此同时,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些孩子的习性,比如家庭女主人经常会亲吻这些孩子以示怜爱,以及周末去教堂礼拜。
随着年龄渐长,这些人也试着勇敢的追求自己的感情,比如经常约会或者给自己心仪的女生写情书等,更有一些人信奉并加入了基督教。
个人思想的转变并不可怕,但是信仰的改变、文化基因的变异却是极可怕的事情。
留美幼童的悲剧在于他们不自觉地踏上了一条“命运不归路”。
120名留美幼童,除先期因不守纪律被遣返的9名、执意不归及病故者26名外,其余94人于1881年分三批被遣送回国。
接受西方教育不影响留美幼童回国尽忠,但是假如没有出国前的“报国使命”加身,他们当中还能有多少人心甘情愿为国鞠躬尽瘁?
留学生群体的“前世”——官派留美幼童,从一开始就是两种教育制度的较量,更是一场东西方文化的搏斗。
这当中,有兼容并包,更有互斥对立。
03“无事英格兰(美利坚),有事中国人”不可取
而今,1.5万名年龄在12-17岁的留英小学生,这些接受了绅士教育和淑女思想严格约束的未成年群体,他们改掉国籍,经受了“欧风美雨”的洗礼,处处以一个模范公民的贵族形象自居,当他们用西方精英的眼光重新审视国人时,还能有多少人再次眷恋生养他们的热土?
留学生是中国未来可期之人才,更是祖国在世界的发声,疫情爆发之初,他们捐款捐物,如今申请包机回国,祖国和人们诚意接纳。
但是,如果留学生群体缺少了爱国主义教育这一环,那么送再多的小学生出国,也无非是多培养了几个“许可xin”、“杨舒平”而已。
——感谢阅读——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47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