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的嵩阳书院,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加诸在它身上的光环有很多——中国古代著名高等学府、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遗产点。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嵩阳书院的前身,最早是一处佛教活动场所。
1、
众所周知,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为东汉时期。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的白马寺(河南洛阳境内),便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
不过,彼时佛教传播的范围并不广,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才开始在华夏土地上进入兴盛,一时间京城内外寺院林立。从杜牧所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足见佛教的兴盛。
而与南朝对应的北朝,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公元477年),北魏佛寺有6400余座,僧尼77000多人。到北魏末年(公元534年),北魏寺院更是达到了30000余座,僧尼200万余人,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而嵩阳书院的前身,便是创建于北魏太和八年的佛教寺院——嵩阳寺。不过,嵩阳书院作为佛教场所的时间只有一百余年。
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年-618年),嵩阳书院开始被道教占据,更嵩阳寺为嵩阳观,成为道教活动场所。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游嵩山时,闭为行宫,称"奉天宫"。
直到五代时期,后周皇帝柴荣,将此地改为太乙书院,才逐渐成为一个儒家思想传播场所。
2、
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宋仁宗亲赐匾额,太乙书院再次改名"嵩阳书院",成为历代名人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
据了解,仅宋代在嵩阳书院讲学的,就有北宋杰出文学家范仲淹、司马光、杨时、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南宋理学家朱熹等。
另据记载,司马光在嵩阳书院讲学时,其所著的巨作《资治通鉴》的编纂工作,也从洛阳转到了嵩阳十元和其所住的嵩山别馆中。
在这段悠游岁月中,其曾以儒学的历史观,融合理学的思想,编撰了《资治通鉴》的第九至二十一卷。
此后,嵩阳书院名噪一时,成为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
而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嵩阳书院,又经过历代多次增建修补,书院内建筑布局保持着清代前的风格,现存殿堂廊房五百余间,由五进院落组成。另存唐至清代碑碣70余品,是河南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古建筑群落。
1961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作为"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3、
在嵩阳书院,除了感受儒学经典、研究古代建筑之外,还有一大亮点,也为嵩阳书院增色不少,即"两大将军"。
据记载,嵩阳书院内原有古柏三株,西汉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岳时,见柏树高大茂盛,遂封为"大将军","二将军"和"三将军"。
如今,"大将军"、"二将军"仍存,"三将军"已毁于明末战火之中。
其中大将军柏树干胸围为5.4米,树高12 米,冠幅16米;二将军柏树干胸围为13余米,树高20米,冠幅19米。经林学专家鉴定,这两株将军柏为原始柏,树龄有4500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柏树,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如今的嵩阳书院,虽然也时常有游客前往,但对比同属登封境内,相隔不过10公里的少林寺,就显得人气不足,很多人去登封都错过了。不知道你去过嵩阳书院吗?
想了解更多河南文化、旅游相关资讯,请点击下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27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