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暂时的,中国经济将继续展现极强的韧性,另外我们有丰富的工具和充足的政策空间稳定经济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在4月3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说。
当日傍晚,央行宣布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分布实施到位,并决定自4月7日起将金融机构在央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0.72%下调至0.35%。
央行当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决定对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4月15日和5月15日分两次实施到位,每次下调0.5个百分点,共释放长期资金约4000亿元。
根据梳理,本次降准已是年初以来的第三次降准。1月初,央行实施过一次全面降准,释放长期资金8000亿元。3月16日,央行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考核,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此番再释放4000亿长期资金,合计三次降准共释放1.75万亿元。
-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
普通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吸收到存款后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余额以备客户提存的需要,否则就会出现资金流动性困难,甚至出现提存挤兑,引发清偿力危机,预留的这部分现款被称为存款准备金。而所谓存款准备金制度,就是中央银行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要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其吸收的存款总额中,按规定比率提取一定的金额缴存中央银行,并借以间接地对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的制度。
从世界金融发展史来看,存款准备金制度经历了从一般银行各自保管其准备金而与中央银行无关的分散准备制,向一般银行不得自行保管准备金而须由中央银行保管的集中准备制的演进。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央银行制度快速发展,集中存款准备金制度被各国广泛采行。“欧美先进诸国之中央银行,或由于习惯之演进,或由于法律之规定,均已成为一般商业银行存款准备之保管者,此乃世界潮流所趋。”集中保管普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责。
存款准备金制度不仅对于保护广大存款人的利益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于中央银行制度的健全与职能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央银行成为“银行的银行”的前提条件和控制信用的一个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因此,今天凡是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国家,一般都实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规定普通银行要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
款准备金政策作为货币政策之一,对扩大信贷规模具有显著作用。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存款准备金政策仍作为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问题的主要政策工具。
存款准备金制度在我国的货币政策中大概经历了三个时期,首先是作为筹集资金工具,从20世纪80年代持续到90年代;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变,到21世纪初,具有了一般性货币政策的性质;而如今,存款准备金制度成了重要的支付清算保障和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工具。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较为成熟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通过调整存缴在中央银行的款项占其存款总量的百分比,进而影响其可用资金规模,从而达到控制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和货币供应量的宏观调控目的。
首先,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存款准备金率可以货币创造、货币乘数来影响货币供应量:
第一,通过货币创造影响货币供应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用于金融机构的派生存款,从而实现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例如:假如某客户将100的存款存入银行,这就是原始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银行在缴纳元的法定准备金之后,拥有90元的超额准备金。本文假设商业银行不持有超额准备金,银行将这90元全部用于放贷。借款人取得90元的贷款并转存银行,这样,银行的存款额增加了90元,在扣除10%也就是9元的法定准备金后,由于不持有超额准备金银行会将剩下的81元全部放贷给下一借款人。这位借款人又将这81元转存银行,此时,100元的原始存款已变成100+90+81=271元的存款总量。如此循环下去,原始存款可以为整个银行系统带来多倍的派生存款,最终,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增加了1000元,准备金增加了100元。存款总数和准备金都增加了10倍之多。
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直接对银行的存款创造能力产生作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会使派生存款乘数降低,也就是银行体系创造存款的增加倍数会降低,相应地,货币供应量也会减少;反之则反。
第二,通过影响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供应量
货币乘数与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K=M/B
货币乘数与派生存款乘数不同。派生存款乘数是活期存款总额与基础货币之间的比率,而货币乘数则是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之间的比率。货币供应量按流动性分为M0、M1、M2三个层次。
以M1为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C:现金;D:活期存款;R:法定存款准备金;E:超额存款准备金;c:现金持有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广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由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成反比关系。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降低,货币供应量相应减少,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及贷款行为。
当然,现金持有率、超额准备金率都会对货币乘数产生影响,当今我国居民储蓄率较高,即现金持有率较低,然而,对准备金付息的做法使得银行体系的超额准备金率比较高,对存款准备金作用的有效发挥不利。
其次,抑制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过度膨胀。现金支付能力的保证对于商业银行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客户的资金提取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商业银行可能出现现金挤兑的情况以致倒闭,更严重的,甚至可能引发金融恐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在中央银行缴存的准备金下限,能够预防商业银行只看到了盈利的增长而过度开展信贷业务,商业银行必须遵从中央银行的规定,这样商业银行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客户的资金提取需求,强化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最后,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宣誓效应”。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方向以及调整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央行制定的货币政策的调整方向和基本态势的一种“信号”,有反映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未来发展走势的判断以及应对宏观经济发展情况拟釆取的政策意图的作用。能够对广大金融机构以及社会群众对货币市场的预期产生有效的影响,从而使他们会根据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意图来决定自己的投资和支出策略来保障自己的利益,有利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更好更快地实施。
- 法定存款金政策的优缺点
第一,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点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作为三大货币政策之一,拥有着其他政策工具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一是自身的优越性。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中央银行依法要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按照存款准备金率不得不缴存的存款,任何金融机构必须遵守,不得例外。因而其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商业银行出于对自身盈利的考虑而过度开展信贷业务,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对通过膨胀进行预防和控制,使客户的资金安全得到保障。
二是作用速度迅速,效果强烈。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货币乘数作用于货币供应量,具有一定的杠杆效应,基础货币的变动能够带来货币供应量的数倍变动,,因此,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小幅度的调整都能够使货币供应量发生巨大变动,效果之大可想而知。
三是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能够将商业银行的部分资金转移给中央银行,可以壮大中央银行的经济实力,同时,央行通过准备金政策可以更好地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进行监督管理,为央行其他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
第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缺点
一是作用效果过于猛烈,操作太过频繁可能导致经济动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小幅度调整就会对宏观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导致宏观经济指标起伏不定,还会严重影响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内部流动性,如果作为央行货币政策的经常性工具,将非常不利于经济、金融的平稳发展。
二是法定存款准备率的调整收到货币管理当局维持银行体系目的的约束——降低容易提高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会使得部分原先由商业银行自由支配的资金集中到中央银行,相应会减少商业银行的生息资产,使商业银行的利润受到影响,会招致银行的抵触,为了保持盈利,商业银行会绞尽脑汁,尽最大力量避免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带来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效果很难充分发挥相反,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时候,商业银行体系部分原先上交央行的资金可以自由支配,商业银行的生息资产增加,可以提髙银行的流动性,便于商业银行展开盈利业务,比较受商业银行的欢迎。这是基于上述偏印,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时,执行效果相对较好,能够带来流动性的提。
三是存款准备金的调整对不同性质或者不同地区的银行产生的影响有所不同。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不同银行的经营模式各具特色,因而不同的银行基于各自不同的情况,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情况也不可能相同。因此,存款准备率的调整对不同类型银行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其影响结果往往是对规模较大银行有利,而对于规模较小银行,影响不利甚至会导致某些小银行的破产。
下一篇:降准对经济、股市、楼市的影响。关注我,获取专业咨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27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