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全家总动员“9个好习惯”帮助培养孩子专注力

全家总动员“9个好习惯”帮助培养孩子专注力

亲子关系,是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的过程。

合理限制、换位思考和清晰的交流。。。孩子的专注力并非天生,是在全家一起合力营造的环境中慢慢生长起来的。全家总动员,整个家庭都流动着这些“好习惯”,自然形成一种氛围,孩子在“一贯性本能”的驱使下,潜移默化,就会觉得“那是理所当然的”。



培养孩子的热爱与好奇心,是专注力的出发点

专注力所有的出发点都是对事物抱有“感兴趣”“喜欢”“有趣”等情绪。从这一点出发,就需要培养孩子的“喜爱能力”。

如果孩子总说“看起来不是很有趣”“这个好无聊”“那个无所谓”等,那么,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向孩子传达事物是多么有趣,“真的很有意思哦!”,让孩子感受自己能乐在其中。

如果父母平时总说一些积极的话,如“这个看起来好有趣啊!感觉好期待啊!”……孩子慢慢也会这样看待事物,“看起来挺好玩的”“可能会喜欢”,这样一来,孩子也逐渐养成了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习惯。

2011年,《心理科学观点》(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的一篇文章也提出,好奇心、责任心、智力是学习成绩的良好预测指标,是成绩的三大支柱。研究者们搜集整理了包含5万人数据的200个研究,发现好奇心的确会影响学习成绩,而且它对成绩的贡献与责任心、智力一样。

文章作者、爱丁堡大学心理学家索菲·冯·施徒姆(Sophie von Stumm)说:

“求知若渴的大脑是决定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我相信充满好奇心的头脑是成功的关键。教师要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成为独立的思考者,这很重要。”

要想获得“喜爱能力”,就要注重保持微笑。面露笑容的时候,信息就不容易被贴上否定的情绪标签,更容易产生积极情绪。

因此,可以养成习惯,每天早上跟孩子一起笑。重视笑容,让积极、有趣地看待事物形成习惯并在家庭中扎根,在父母给孩子的滋养中,培养孩子对生命、生活的热爱。


少用“否定”贴标签,专注力来源于积极正面的思考

一旦使用“做不到”“不可能”“辛苦”等否定词汇,大脑就会给所有这些信息贴上“讨厌”的负面标签。从而不再会积极运转,不会产生“想要进一步理解”和“想要进一步思考”的愿望,也就不能产生专注力。

因此,当我们要着手做某事,或者已经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要养成好习惯,不要将“不行,做不到!”等有否定意味的话挂在嘴边。

当然,除了孩子自己不说否定词语,父母在孩子想要做某件事、挑战一个新事物的时候,也不要说“那个你做不到!”“不可能!”“看起来还是蛮辛苦的”等。不如说“哇,看起来好有趣!”“做的话,一定会很开心的!”父母要给这些事情贴上积极正面的标签。

为了不让孩子说否定词语,可以夸奖孩子做好了的事情或者正在努力的事情:“这里做得真棒!”也可以鼓励孩子:“这里,这样会不会更好?”

还有一点需要重视的是,父母自己不要将“讨厌”“辛苦”“不可能”“好累”等当作口头禅。虽然这些抱怨很容易就脱口而出,但是,请记住,否定词语对大脑产生的负面影响之大远远超乎大家的想象。



培养孩子“全力以赴”的能力,“现在做”才会更专注

一旦养成“把现在应该做的事情推后”的坏习惯,大脑就无法通过做成事情感受愉悦,报偿性神经系统慢慢就不起作用了。大脑没能得到褒奖,就不能产生“自己来做”的愿望。

如果孩子经常说“等之后再做”“现在不做也没事”,就很难养成集中精力所需的“独立完成事情”的能力。父母要想办法促使孩子说出“现在做”。还有一个方法不让孩子拖延推迟,就是想办法让孩子尽快决断和执行。

比如,让孩子考虑从学校回到家直至睡觉前的这段时间的安排,制订一个计划表,或者让孩子自己考虑“哪个先做”,让他来确定事情的先后顺序,考虑该做的事情在“什么时间节点之前”完成,他自己划定截止日期。

学习、运动、技艺等都需抱着“既然要做,就要全力以赴”的坚定决心才能做好,拿出成绩来。

父母如果过于考虑得失,一味要求孩子“如何做更快、更高效”,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追求效率而不注重质量”的习惯。

大脑已经发育成熟的成年人凡事考虑效率,可是父母告诉孩子“效率优先”,只会影响大脑尚处于发育阶段的孩子的成长。正因为孩子处于成长阶段,所以要好好培养孩子“单纯地”全力以赴的能力。



“无论什么事都要做到底”才能产生“无论什么事我都能做好”

养成“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做到底”的习惯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另一要素。孩子养成这个习惯之后,可以产生“无论什么事情我都能做好”的自信。

既然如此,那就不能以“基本上做完了”“差不多了吧”来草率了事。开始阶段,孩子专注力高度集中,铆足了劲去做事,然而,在做的过程中,一旦认为“这样也差不多了吧”,情绪就会松懈下来,专注力也不能集中。养成这种习惯之后,就不能真正把事情做到底。

因为,一旦开始这样想,报偿性神经系统的机能就会当场停止运行,大脑就再也无法拿出更多的脑力了。做事不半途而废,无论在育脑或是在培养专注力方面,都非常关键。

当孩子说“基本上完成了”的时候,父母回应“还有什么没有完成的吗?”“把事情完整地做到最后很重要哦!”,让孩子养成完美做事的习惯。要让孩子养成这个习惯,引导孩子做好收尾工作也是非常有效的。

做事常以“哎呀,差不多了吧”结束的孩子,往往家庭也是这种氛围。因此,要重视全家一起养成做事做到底,凡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认真倾听别人说话,更好的理解他人,提高专注力

“倾听”这一行为,如果不全神贯注,是办不到的。换句话说,认真听别人说话,可以提高专注力。

能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孩子,好奇心和探索欲都比较强,更容易对事物感兴趣,也更容易感动,“哇,好棒啊!”“真有意思啊!”这些情绪牵动着“想做做看”“想进一步了解”的想法,也影响着专注力的发挥。

通过认真倾听别人说话,还可以更好地理解学到的东西,也可以提高学习和运动的能力。


孩子有意见或想法的时候,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否定:“你都说的什么无聊的事啊!”而是应该先感叹道:“这是你想出来的吗?你真是太有才了!”“妈妈可想不到啊!”然后去倾听孩子的解释。这样一来,孩子的思考能力也能提升。

孩子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你可以跟孩子说“看起来能听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呢!”从而培养孩子专注地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在这样的氛围里,孩子将来就可以养成充满好奇心地专心听别人说话的能力了。

有懂得倾听的父母才有懂得倾听的孩子。父母要关注孩子的行为和感受,并及时恰当给出反馈,告诉孩子我在听你的表达,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以父母为榜样,学会倾听身边人。

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要反复地或者一直严厉地要求孩子要好好听别人说话。父母越是反复地说,孩子为了保护自己,大脑就开始调用“自卫本能”,就会装作听的样子,而实际上把别人的话当成了耳旁风。


坦然地表达失败,培养孩子有信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失败、失误和没做成的事情意味着当时的自己有不足之处。因此,重要的不是去反省,而是在攻克下一个目标时改变方式,弥补不足。

如果父母责备孩子说:“你为什么犯了这样的错误?”“你要是这么做该多好。”孩子的大脑就会开启“自卫本能”,把失败归咎到别处,或找个借口搪塞,或隐瞒真实的原因。或者,有些父母跟孩子说“为了不失败,你按照我说的做吧”,这样又会让孩子丧失自主性。

父母要告诉孩子,所谓的失败和失误都不是坏事,“知道自己接下来要怎么办很重要哦”,这样做可以让孩子今后坦然地说出自己的失败和失误。鼓励孩子的恰当时机,是他在鼓足勇气、努力尝试之后,却失败了的时候。

真正的挫折教育,并不是要父母有意制造挫折,而是和孩子一同面对挫折。要允许孩子犯错,避免灌输标准答案。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和自由表达,培养孩子有信心、专注地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父母也可以把问题抛给孩子:“为什么没做到呢?你觉得该怎么改进,下次就没问题了?”“妈妈觉得可以这样做,但你怎么看?”这样一来,孩子就可以独立思考自己下次该怎么调整了。当孩子勇于独立面对自己的失败,解决问题时的专注力也会提升。


不要轻视他人,“共同努力”是培养专注力最好的情境

啰唆一遍,“感兴趣”和“喜欢”是提高专注力的第一步。孩子通过获得“喜爱能力”,从而使注意力集中。“喜爱能力”不仅指对待事物方面,对待人也是如此。

“喜欢他人”“尊重他人”的能力,越是小时候,越应该好好重视和培养。孩子要想与对方达成心意相通、心有灵犀,前提就是要“喜欢对方”“尊重对方”。


孩子在跟伙伴们组队比赛、发表调查结果、制作某个小发明的时候,要想做到“与大家共同努力”,就必须喜欢自己的伙伴、尊重自己的伙伴。要知道,“与大家共同努力”是培养专注力最好的情境。

培养孩子“喜爱他人”“尊重他人”的能力,父母在孩子面前轻视老师、说别人坏话绝对是一种不明智的选择。如果孩子轻视别人,父母就应该引导他/她去关注积极的、好的方面:“是吗?但是妈妈觉得这一点还是挺棒的!”“我觉得这正是别人无法模仿的厉害之处哦!”。


“MY ZONE”,创造可以集中专注力的环境。

在不能集中精力的环境里,即便父母要求孩子集中精力,孩子也做不到。

让孩子能够经常去思考“接下来怎么办”的问题。就是创造一个“MY ZONE”,养成在这里面做事的习惯。所谓“ZONE”,说的是“自己能够集中精力的一个空间范围”,它指的是无论你睁眼还是闭眼都可以把握的一个范围。

比如,以过人的带球技能著称的阿根廷足球明星里奥内尔·梅西,只要球在他的脚边70厘米范围内,他就可以在不看球的情况下准确带球。在这个范围内的话,梅西就算不看球也可以把球带好。

因此,有些技术才是有可能实现的,比如在被对手夹击的时候,盯住对手的动作,伺机让球从对手双腿的空隙之间通过。

“脚边70厘米”就是梅西的MY ZONE。

建议父母可以跟孩子约定:孩子学习期间不允许开电视。父为孩子创造一个谁都不能接近、只有孩子可以使用的学习空间"MY ZONE",它可以是客厅一角,也可以是走廊。跟孩子说:“这里是你的秘密基地哦!”

“秘密基地”,这个带有魔幻色彩的词有着神奇的功效,即便父母不说,孩子也会自己主动去接近的。

父母一旦赋予孩子“独立做”的愿望,就能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所以,父母可以通过一些努力,给孩子创造能够集中精力的环境。



反复深入思考

培养孩子脑力的时候,让孩子形成“对同一件事进行反复思考”的习惯也非常重要。有了这个习惯,孩子做事就不会停留在“大体明白了”“已经差不多了”的状态。即便是曾经已经理解的事情,孩子也会产生“想做正确的判断”的积极想法,集中精力继续思考,直到自己真正认同为止。

对同一件事进行反复思考,可以锻炼孩子的“统一/一贯性本能”,也可以锻炼孩子发现细微差别的洞察力,从而很快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判断出微妙的差异。

养成“对同一件事反复思考”的好习惯的孩子,能够深入思考、体察入微,判断力和理解力都会不断提高。孩子渐渐就可以独立表达自己的想法:“妈妈,那个不对,应该是这样的。”“爸爸那么说,可我却这样想。”……最终,孩子会成长为一个敢于表达、有卓越能力的人。



苗炜在《给大壮的信》一书中,用四个部分描述了他眼中最好的生活:

我能想象的最好的生活,就是一种智识的、审美的、有道德感的生活,同时有家庭的温暖。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影响着孩子。

所以,在学习教养孩子之前,在担心孩子的不完美,指责孩子之前,身为父母的我们不如先审视一下自己,是不是一个成熟的父母,是否足够理性、从容?相信我们都有进步的空间,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生机勃勃,小心翼翼。

做好父母,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2693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