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写了一篇《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原民办教师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文章,没有想到能引起全国那么多的老民办教师和众多网友朋友的纷纷评论,许多网友认为,原民办教师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做出来巨大贡献,没有他们那个时候的辛勤的付出,就没有今天我国各个行业的建设人才,也不会有今天共和国基础教育事业特别是农村教育事业的巨大成就。
对于那个时代的民办教师从教的社会背景,不是像今天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这样,有众多的大学生、研究生,如果苛求他们必须有学历,这是多么的不切合实际,离开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苛求民办教师有学历是凭空的想象,因为那个年代全社会文化水平处于文盲或半文盲水平状况,稍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是少之又少的。
关于那个时代的人才缺乏到底缺乏到什么程度,为什么会用初中生、高中生,甚至高小生来当教师,挑起这样的教育事业发展的重担,我们看看一个73岁的杨老师留言说的,那时候,国家是一穷二白,非常缺乏知识分子,更谈不上人才了,初中生可以去当乡长,高小生可以去做区里、乡里、县里的文书,到了六七十年代,初中生、高中生可以进入国家公务员行列,所以,在五十到七十年代,由于国家师资力量十分缺乏,人才是严重匮乏,国家只能降低师资标准,当地政府只能让当时的高小、初中、高中毕业生来做民办教师的工作,这就是当时民办教师从教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实。
由此看出,苛求那个时代的民办教师有多么高的学历,按照今天的标准来找老师,是不可能找得到合格的教师的,这是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如果这样的话,农村的教育事业就要停止,不知道要有多少人成为新的文盲,也就不会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大厦的基石奠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不会有这样多的人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不会能有今天的巨大成功。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一历史背景,就明白了那个时代为什么是高中生、初中生,甚至是高小生来做教师,担负起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特别是农村教育事业的重任的原因所在了。
离开历史条件和历史背景,就永远无法理解当时的现实情况,也就无法对一个人、一个群体做出正确的历史评价。就像杨老师说的那样,我们对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公正评价,必须要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才能做出正确的公正的符合历史事实的评判,所以,我们评价民办教师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贡献必须放在那个时代背景来进行,这样,才能正确认识和感受他们付出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我们了解了民办教师从教的历史背景,也就更加懂得越是困难、越是艰苦的条件下,从事的一项工作或事业或许更有意义和价值,所以,民办教师那个年代的付出,今天看来是多么的值得,多么的有价值和有意义,正是有了他们那个年代的辛勤付出,才撑起了我国当时农村教育的一片天,才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建设者,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和进程,为我国农村扫除文盲事业、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今天我们共和国的繁荣富强和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有他们付出的一份勤劳和功劳,这是我们今天永远铭记的历史事实!
大家好!我是浩墨香教育,欢迎大家关注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24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