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虎爸虎妈(文章原创 ,版权归本人所有,欢迎宝爸宝妈们转发分享)
眼看着要期末考试了,邻居为了让孩子能够考个好成绩,晚上特意给孩子找了家教的老师,但是孩子却并不乐意配合。“我每天的作业够多的了,哪还有时间听家教老师的课?”邻居一听很生气“别人家的孩子都能乖乖听话,怎么就你特殊!考试考不考你就别回家!”随即给孩子一顿胖揍,孩子被打得号啕大哭。
孩子情绪糟糕透了,别说当天的家教课了,连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都没写完,第二天孩子更是肿着眼睛去上的学。邻居很无奈,“打也打不得,骂也骂不得!真是烂泥扶不上墙!”
一、为什么孩子的情绪会“恶性循环”?
泉州一名8岁男童离家出走,父母慌忙报警,最后在民警的帮助下在离家不远处的草垛里发现了熟睡的孩子。当天,孩子放学后,因为一时贪玩便没有直接回家。渐渐地天色暗了下来,孩子想到自己此前一次回家晚了,爸爸妈妈狠狠地揍了自己一顿,孩子心生畏惧,便想到了离家出走。
孩子的父母不明所以,看到孩子没有回家便赶紧报警。民警接到报案后也即刻开始寻找,终于发现了离家出走的小男孩。孩子妈妈看到孩子瑟缩在草垛里,即便又冷又饿也不愿意回家时,心理百感交集。情急之下又要胖揍孩子一顿,民警赶紧拦下。
孩子哭着说“爸爸妈妈只会骂我,犯错了要挨骂,不写作业要挨骂,他们根本不爱我!”在一旁听到孩子哭诉的孩子爸爸争辩道“谁让你不听话的,你要是听话我也不至于打骂你!”当父母埋怨孩子情绪越来越差的时候,其实自己也应该反思一下原因。
1.父母不懂得收敛自己的情绪化
当成人遇到陌生人时,为了给对方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在表达上会有诸多收敛,即便有情绪,也会多有控制。而当陌生人的身份转换成孩子时,成人的反应却会大有不同。父母们不会刻意地去控制情绪,反而让孩子为自己的情绪化买单,孩子觉得很委屈,对于父母的看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至此孩子情绪上的恶性循环便由此产生了。
西格尔曾说过,不管是谁,只要当情感发展到没有办法收拾的地步,就说明大脑当中控制情绪的部分已经出现了问题。
孩子的大脑中控制情绪的部分尚在发育中,而作为大脑发育完成的成年人的父母无法控制情绪时更加应该反思自我。
2.父母缺少对孩子的尊重
中国式父母总是很难做到把孩子当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总是以为“我给予了你生命,你就要听我的!”父母对于孩子把持着绝对的控制权,这使得父母缺少对孩子的尊重,也缺少对孩子该有的耐心。孩子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中,无法与父母好好交流。
3.孩子情绪具有一定的冲动性
从孩子情绪自身加以考量时,孩子的情绪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冲动性。当孩子遇到环境刺激的时候,应激反应是较为冲动的,如果家长没有及时地进行安抚,这就很容易激化与孩子间的矛盾,使得正常沟通处于无效状态。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味地说教、打骂、指责并不能取得父母想要的效果,这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想要远离,越来越想要回避。
二、父母该怎么正确教育孩子?
陶行知是著名的教育家,一天他在校园散步的时候看到有一个男生正在朝同伴扔泥巴,于是他便上前要求男生放学后到自己的办公室来。放学的时候陶行知耽搁了一下,于是让男生稍等了一会儿。
陶校长刚和男生见面就给男生一块糖,表示这是为了感谢他等自己。随后陶校长又掏出第二块糖表示自己制止男生的时候,男生停手了,这是对自己的尊重,所以第二块糖也是奖励。紧接着陶校长掏出来第三块糖,“我了解到你是为了保护同学才扔泥巴的,这说明你很勇敢善良,所以这块糖也是奖励!”男生听后痛哭流涕,表示自己意识到了扔泥巴不对,感谢校长如此这般对待自己。通过三颗糖的方式,陶校长让男孩懂得尊重他人、友爱同学、改正错误。这其中的道理值得父母们寻味。
1.保持冷静,让孩子有表达的权利
当父母被情绪化所困扰的时候,父母无法表达清楚自身的想法,只会让教育变成一场父母情绪的发泄。这除了会让孩子感到惧怕,对于父母的“教育”噤若寒蝉外,别无他用。
犯罪心理学家指出,教养粗暴的家庭氛围更容易教育出一个简单粗暴的孩子来。
父母的粗暴教育只会在短时间内发挥作用,而这对于长期教育目标的实现反倒是一种阻碍。
2.尊重孩子的想法,别急着说对错
很多家长急着为孩子做对错的判定,其实父母最该做的是尊重孩子的想法。在非原则的问题时,不妨试着去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先别急着否定孩子,因为孩子并非一定是错的。
3.关注孩子的情绪,懂得因势利导
当孩子情绪低落时,父母的否定会让孩子跌入更加负面的情绪漩涡。父母教育应该采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进行,孩子情绪激动时显然是无法接受教育的,关注孩子的情绪以此为切入点,让孩子“心甘情愿”地配合。
父母教育是一门需要时刻学习的学问,柔和而坚定的教育态度更加能够让孩子明白教育的原则。打骂教育从来都只会让孩子离父母越来越远,越发地容易产生行为偏差。大家对于孩子情绪的恶性循环有哪些见解呢?
本文由虎爸虎妈熊娃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23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