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诸葛亮《出师表》像父子对话,听诸葛亮絮叨,探寻如何搞亲情教育

诸葛亮《出师表》像父子对话,听诸葛亮絮叨,探寻如何搞亲情教育

引言

今天再读诸葛亮的《出师表》,我们将了解诸葛亮为什么写了这么多絮絮叨叨的话给刘备的儿子刘禅(小名阿斗)听呢?

刘备在“驾崩”之前,吩咐17岁的阿斗跪在国师诸葛亮的前,“你要把国师当做父亲一样”,阿斗称国师诸葛亮为相父就是这样而来。

阿斗在蜀汉皇帝位置上坐了41年,诸葛亮帮助这个“皇帝小儿”打理朝政11年,“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无论何事阿斗都“照相父说的干”。

诸葛亮在世时视阿斗年幼没有“职场”经验,大小事务一概“包揽”,就连领兵外出“北伐”曹操政权时对22岁的阿斗仍然难以放下心来,为此写了一份饱含感情的《出师表》(相当于汇报材料)给阿斗。

我们现在读起来会有什么感受呢?

一、 《出师表》的故事梗概

诸葛亮分别从9个方面来叮嘱大事,也叮嘱一些“鸡毛蒜皮”之事:

一是叮嘱:阿斗你要知恩图报,要关心的每一个人,你父亲怎样对下级施以恩惠你也要好好学习,要说有正能量的话,不要乱讲了堵塞忠诚之人的言路。

二是叮嘱:你身边的人,虽各有各的背景,但要奖罚分明。违规的要交给管纪律的处罚、干得好的要交给相关部门去奖励,不要护犊子,要注意影响。

三是叮嘱:攸之、费祎、董允这几个“老人”在做事和为人师表方面都还可以,你父亲特意留下他们帮你“打下手”。我认为小到鸡毛蒜皮的事情,你都要征求他们的意见,这样会获得很多益处。

四是叮嘱:向宠这个人,排兵布阵是专家了,你父亲都夸赞过并提拔过职务的人,我认为涉及练兵打仗的事儿都可以找他。

五是叮嘱:要学会看谁是君子?谁是小人?跟君子打交道,西汉就兴旺发达起来;听小人的,东汉就走下坡路了。你父亲生前经常与我聊天说这些事儿,忠诚老实哪一帮人,你要关心关怀他们,这样才会汉朝才会更发达。

六是叮嘱:我出身草根,在南阳种点小菜,只求在乱世中做个平凡的人,不想跟哪个争先进,只是你父亲不嫌弃我,三次上我家的门,硬是要我来帮助他。我受感动了才答应的。当时你父亲刚打了一个败仗,我是在你父亲最困难的时候领受任务的,至今已月二十一年了。

七是叮嘱:你父亲认得我办事可靠,“驾崩”前把国事交与我,为不辜负你父亲的遗愿,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五月份渡过、深入不毛之地。目前,南方已被我搞定,现在正适合“逐鹿中原”,建立雄伟的事业,这是我用来报答你父亲和服务你的本职工作。譬如煮饭加多少水等等之事,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八是叮嘱:希望你把帮助你光宗耀祖的任务安排给我,如果不成功,就惩治我。如果郭攸之、费祎、董允这些人不提好建议就治他们的罪;你也要主动思考,能在建议和意见中采用适用的,我就谢天谢地了。

九是告别:今天我就要与你分手了,面对我写的这份《汇报材料》,忍不住眼泪都掉下来了,说了些啥?也不知道了。


二、《出师表》的读者感受

一是虽然对诸葛亮无感,但每次读其《出师表》,居然看的感动热泪盈眶...诸葛亮太不容易了,对刘备父子真是掏空了自己的全部,其竭诚之心,皆催人泪下。国师真的……,两朝开济老臣心啊!

二是读《出师表》,仿佛在《西游记》里,悟空化缘前,对师傅和俩师弟的嘱咐,顺便画个圈,然后说:“我打几座城池去,你就在这里,不要走动”(“我去写篇《出师表》心得,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通过诸葛亮的絮叨看到了老父亲的耐心~,而不像臣子对君主的表奏。

三是阿斗这“傻孩子”,生生把诸葛亮给累死了!诸葛亮这《出师表》写的,委实不是一个权臣对君主指手画脚,实在是一个老父亲对自家“傻儿子”的谆谆教诲。诸葛亮太操心了,感觉像是在帮地主家的“傻儿子”一样,这样好那样不好,好是因为啥,又有多好,诸葛亮生怕给阿斗写的太简单看不明白,都嘱咐完了决心计划也说完了,该说放不下心、舍不得走的时候反而说不出来了,就留下一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真真就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所以,千万不要当刘禅那样的小孩,要不你也会有诸葛亮那样唠叨的爹。

四是诸葛亮写《出师表》的风格,可能跟他要写东西给武将看有关,写华丽了没耐心 ,碰到“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只得老父亲般循循善诱。

五是诸葛先生好宠“崽崽”呀,诸葛亮平时也没这么多话啊,怎么写个东西这么能唠?今天算是想明白了,絮絮叨叨的相父,生怕有啥没给熊孩子嘱咐到位的,《出师表》的每一句都极为符合“相父”身份,所以孔明既为相又为父,是为相父。

六是国师的文字操控感情很溜,会不动声色让人又笑又哭。读下来,满满都是诸葛亮对阿斗的忧心,以及想到北伐可能再也回不来,托付阿斗的临终之言。“唉,刘备把你托付给我,可我也护不住你啦,只希望我麾下的老臣可以助你一臂之力,你要听话,不懂的多问他们,我要走啦,你要乖”。

七是每次读《出师表》,都会让人感慨万千。聪明如孔明,掏心掏肺一再强调处事公正、重用贤臣之重要性,今天看来,诸葛亮这千百年来文人士大夫的偶像,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格就通过《出师表》的絮絮叨叨淋漓致尽表达了出来,回望历史,令人唏嘘。

八是如果三顾茅庐到白帝托孤再到秋风五丈原都是一场梦,诸葛亮梦醒会作何抉择?有人笑说“亮自提此扇于江边扇风”笑得流下眼泪,你会笑吗?重温《出师表》这篇要求初中生熟记的名作,再读却已泪流满面。古人云读《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确实如此,真诚的文字,力量足以穿越千年。

九是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初中的时候学《出师表》感觉唠唠叨叨,现在看《出师表》,那都是情真意切掏出心来了。突然想到一句话说个七八遍,道理成了废话,叮嘱成了絮叨。为人为师都不容易,有些事情到了年纪才能明白。

十是霸道权臣哪会事无巨细的说这么多,直接就干就完了。但妥妥的救世英雄“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几百年难遇的人才,结局却死而后已。

结语

不知道当时刘禅看到这封信的心境如何,是感到厌烦还是感到感动呢?现在的人,读《出师表》感受到是来自长辈关爱晚辈的深沉的絮叨,很让亲情爆棚啊!

听诸葛亮这么絮絮叨叨,你是否认为阿斗只有“挑粪工”的智商?其实,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证明刘禅也非一般之人。后来,刘禅投降魏国以后,说“此间乐,不思蜀~”,不知是否是真憨还是为保命装憨?

《出师表》的文学成就非常高,有情真意切的殷殷教导之情,更有骈四俪六优美、音律和谐、抑扬顿挫糅于句读之间的和谐......,不是“文采不艳”只靠真情实感才成为名篇的。

如今再读《出师表》,感觉到这么欢乐的文字竟然让人泪流满面,那种感觉,大概就是,千百年后还有这么多人记得他们曾经走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0722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