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小丫投资笔记
这几天小丫所在的原创作者交流群里频频有人聊个税年度汇算的事儿,而且大多数作者都申请了退税,少的小几百,多的大几千。
甚至“个税汇算清缴”这个词一度攀上微博热搜,不少网友表示“天降横财”,简直喜出望外,当然,也有网友表示需要“补税”。
什么叫“个税年度汇算”呢?
简单来说就是对咱们上一年度的纳税情况进行汇算,查漏补缺,多退少补。这也是每年3-6月的常规操作,今年因为疫情延后了一个月,这几天才正式开展。
同时,个税汇算这个事今年的关注度也比往年高很多,这是因为上一年咱们国家实施了新税法,单位每个月代扣的个税是预缴的,有可能多缴也有可能少缴,今年就要汇算后进行“多退少补”。
有哪些综合所得需要进行汇算呢?
分别是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
这也是小丫所在的作者群有那么多人能申请退税的原因,稿酬占比高,如果你的收入只有工资薪金,并且单位已经代扣,则可能退税的情况少。
有两类人需要进行综合所得汇算:
2019年多缴了个税想申请退税的;
2019年综合所得收入超过12万元,并且补税金额在400元以上的。
当然,可能有些小伙伴也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是要退税还是补税,咱们就不说复杂的,建议大家直接到“个人所得税”APP查询下,一两分钟就能查出来了,只要不点最后一步的“提交”。
能退的话就申报下,要补税的话,也是建议补上的,避免以后被查出来“漏税”,万一以后会影响征信就不好了。如果是补税金额低于400元或者是需要补税但年收入低于12万的,直接就可以豁免,不用补税。
具体步骤如下:
(1)用注册的账号登陆“个人所得税APP“
(2)打开首页”综合所得年度汇算“
(3)由单位代扣税的工薪族选择“使用已申报数据填写”,自由职业的选择“自行填写”,小丫这边目前接触的都是单位代扣税的案例,所以使用的是“已申报数据”。
(4)界面展示出纳税人的各项费用、收入、专项扣除等数据,进行核对,没问题的话,点下一步,可以得出汇算结果。
(5)完成数据核对后,左下角显示“应退税额”或“应补税额”:
如果应补税额不超过400元,则可选择“享受免申报”,超过的话建议进行补税。
如果是有应退税额,则提交申报退税:
申报后填写银行卡账号等信息,等待税局审核,税务审核通过后,等待国库将钱打到你的账上即可。
申报后的进度了解,可以在“服务”—“申报查询”里看到。
这里要特别强调下:
进入申报页面,咱们核对各项收入、费用和扣除数据时,如果自己上一年度还有来不及申报的专项附加扣除,3-6月的汇算阶段是最后的补申报机会,这样就可以把去年多交的税款退回来。
专项附加扣除项目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赡养老人、房贷、房租、大病支出6项,能够拿来抵扣税前收入。这几项具体怎么抵扣,大家可以在我的账号后台回复关键字个税,就能获取详细的图解。
举个例子:
小明月均收入1万,每月由个人缴纳五险一金2000元,2个孩子读小学。按规定,小明每月可享受2000元的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但小明去年没有填报。那今年的综合所得汇算清缴,他可以补填报这个专项扣除信息,这样就可以把去年的应纳税所得额抵扣掉24000元(2000*12),最后计算出可申请的退税额为720元。
小丫这边也有要补填报的专项附加扣除——房贷。我是从去年1月开始还房贷的,但一直没去拿合同,所以去年没有在专项扣除中填报这项信息,现在进行汇算就可以补填报并申请退税。
在申报页面-专项附加扣除的分类下,点“详情”或者箭头,APP和网页的显示有些小差别,这里展示的是网页版的,因为APP太卡啦。
补录房贷信息,资料提前准备好:
补录完,跳转回汇算申报的页面,就能看到住房贷款利息一览多了12000元的扣除额,同时我的应纳税所得额也减少了:
最后计算出,单是补填报房贷信息一项,我就能退差不多1200元。
看完这些,大家就可以下载“个人所得税APP“或者登陆纳税所在地的税务官网进行综合所得年度汇算啦,花几分钟先查询下也行,然后把要补充的资料提前准备好。这几天申请汇算的人超多,大家都想看看有没有钱退,网站和APP都挤爆了,不着急现在申报,3-6月之间都能申请的哦,过了6月就没机会了。有的省市暂时还没开展汇算工作,也可以再等等看。
我这边目前补录了专项附加扣除信息,还没有最终确认申报,因为有一些其他的项目还需要时间再过一遍。
如果你是个好学的人,想了解究竟什么情况退什么情况补,在APP或者税局官网也有学习资料的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04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