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当人们踏上宁夏这块神奇的土地旅游时,西夏王陵是必不可缺的一个旅游目的地。这些矗立在魏巍贺兰山东麓大片冲积平原上的巨大土堆,犹如一个个身负沧桑的惊叹号,时时给走近者以极强的历史视觉冲击。
在景区20.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9座帝陵和207座王侯勋戚的陪葬墓,规模宏伟,布局严整。陵墓建筑吸取了秦汉以来唐宋皇陵之所长,又受佛教建筑影响,构成中国陵墓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故有“东方金字塔”之称。
但不幸的是,西夏9座帝陵和207座陪葬墓无一例外地都遭到毁坏,有的墓冢已夷为平地,有的已踪迹全无。更为痛心的是,这片宏伟的帝陵在漫长的历史中,吸引了无数盗墓者接踵而至,考古发现的结果是所有陵墓均遭到盗掘,无一例外。
那么,究竟是谁损毁、盗掘了西夏王陵呢?
据明代嘉靖年间的《宁夏新志》记载:“入有掘之者无一物”。由此可见,到明代嘉靖时期西夏王陵就被盗窃一空了。
而从目前景区里到处散落破碎的石碑块、碎砖块可以看出,西夏王陵里所有陵墓不仅仅是被盗墓者全部光顾了一番,而且遭到了近乎毁灭性的破坏。
一切矛头被无数学者都指向了蒙古大军,说是蒙古大军灭亡西夏后,为给成吉思汗报仇,在将党项人屠杀殆尽后,用铁骑踏平了西夏王陵,放火烧毁了地面建筑外,将所有陵墓一掘而空,然后扬长而去。
然而,研究证明,事实并非如此。成吉思汗说:这黑锅我们蒙古人不背!
为什么这么说呢?疑点如下:
一、蒙古军队到底抵达了西夏王陵没有?
有学者在仔细考证了成吉思汗带领的蒙古大军第六次即最后一次征伐西夏的行军路线后,发现了一个被忽视的细节:
公元1226年,蒙古大军最后一次进攻西夏时,当时无论是都城中兴府西北方向的黑城,还是贺兰山西麓以西的甘州、凉州,以及中兴府西南方向(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所在地)的应理州和今内蒙阿拉善旗所在地巴彦浩特,都已经被蒙古铁骑所攻陷。
尤其是攻占阿拉善后,如果蒙古大军从这里穿越贺兰山,直逼西夏王陵或者西夏都城中兴府,距离都不到100公里,这对蒙古铁骑来说,一天时间就能抵达。
然而据史料记载,成吉思汗并没让蒙古大军穿越贺兰山取捷径直逼中兴府,而是下令蒙古军队从黄河九渡过河,攻占了灵州后,再跨越黄河对中兴府形成了包围。
那么蒙古军队为何不直接越过贺兰山,而要绕了一个大圈两次渡过黄河,才完成对西夏都城的包围呢?
这与成吉思汗的指挥风格不符,也与蒙古铁骑擅长奔袭的特点不符。原来,在阿拉善到中兴府的贺兰山谷中,当时西夏军队依托贺兰山天堑:三关口,构成了坚固的防线,成功阻击了蒙古军队横穿贺兰山损毁破坏西夏王陵乃至兵临中兴府下。
二、几千立方的陵墓封土,蒙古大军是如何挖开的?
1972年国家在对西夏王陵进行抢救性考古时,当时考古工作者们借助了推土机等机械才抵达墓室,光墓道就有20米深。如此深的墓道往外运送的填土达几千立方,远道征伐而来的蒙古铁骑,在13世纪初怎么可能挖得了?他们不可能用手挖刀掘的方式,那么是用怎样的工具完成挖掘的呢?
三、蒙古大军没有作案时间
要损毁挖掘如此巨大规模的王陵,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而且还要在有准备、有组织、有时间的情况下才能完成。
但史料记载,当时蒙古将士在攻占中兴府后,不久就撤离了,并没有充足的时间跑到距离中兴府几十公里外的贺兰山下,实施对王陵的破坏和盗掘。
四、蒙古大军没有挖坟盗墓的习俗,更没有毁坏皇陵的记录
蒙古历史上,并没有土葬与厚葬的习俗,这也使蒙古军士没有挖坟盗墓的习俗,更没有毁坏王陵的传统。在成吉思汗西征及蒙古灭金、南宋的过程中,也从没有过类似的行为和记载。
蒙古大军在征伐中,注重的是对军需资料及生活用品的抢掠,而不会花精力和人力去干毁陵这样的事。截止目前,也没有发现任何一份史料中提及蒙古大军毁坏帝陵的记载。
蒙古大军毁陵之说既然疑窦丛生,那么,到底是什么人损毁了西夏王陵呢?结果却让人意想不到。
1972年,国家组织考古专家团队曾对陵区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在对6号陵进行了挖掘时,考古人员在陵墓不远处发现了一处巨大的灶坑遗迹,里面有明显的烟火熏迹,而且熏迹很重,说明用这个灶坑的时间不短,它是用来给很多人做饭的。
针对这一发现,考古人员于是对其他大型墓葬周围也开始了关注,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大型帝陵附近都有灶坑。这一发现说明,曾有一群人,在较长的时间内,在陵墓周围进行过一项有秩序的工作。
那么究竟是什么人?他们从事一项怎样的工作,需要在这荒凉的陵墓前搭灶做饭呢?
百思不得其解之下,考古专家翻阅史料,有一个现象聚焦了专家们的目光,那就是西夏王陵附近有很多明代军事堡寨。
结合《明史》和地方方志记载,考古人员发现,就在西夏王陵附近的贺兰山东麓,至今仍分布着平吉堡、李俊堡、玉泉营、镇北堡等带有明显军事色彩的堡寨,而这些军事堡寨全是明代初期修建的。
原来在明朝推翻蒙古政权后,驻守在宁夏平原的蒙古守军退守到贺兰山以西的阿拉善地区,贺兰山成了明军消灭蒙古残余势力的前线。
大批征调来的明军在贺兰山东麓修建关隘和营堡,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宏伟的西夏王陵的木材、砖瓦等,于是就成了他们可随意获取的材料。加上明代承袭元帝国对西夏王朝的态度,认为西夏是“伪夏”, 这种来自朝廷的认知更是放纵了明代边塞守军对西夏王陵肆无忌惮的损毁。
明初时,明军从贺兰山东南端的胜金关,沿着贺兰山东麓陆续修建了广武营、甘城子、玉泉营、叶盛堡、平吉堡、镇北堡等近百座军事堡寨。尤其是接近王陵的那些要塞,里面有多少来自王陵的建筑材料呢?
结合西夏王陵前发掘出的象棋及一些娱乐用具,让我们不难勾画出这样的场景:那些监督拆毁王陵的军官们,一边悠闲地下着象棋,一边督促着毁陵的进程;那些被征来做饭的厨子们,在不远处辛劳地做饭。
而明军在拆毁王陵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宝藏的消息,也引来盗墓者的觊觎。于是当损毁、劫掠的军队撤走后,来自民间的、无节制的盗墓行为,在当地政府的默许中,席卷了整个王陵区域。
综上所述,事实证明西夏王陵的损毁盗掘,绝不是蒙古大军所为,而是被明朝初期戍守边塞的明军拆毁后全部用于了军事堡寨的修建,而且不乏军队盗墓掘宝的行为,加之民间盗墓者的反复光临清扫,致使西夏王陵在明嘉靖年间时就已经损毁殆尽,墓室为之一空。
令西夏国的创立者李元昊和后世的西夏帝王们想不到的是,一个帝国最初希望被铭记的初衷,竟然以这种方式被后人篡改,被损毁践踏得如此决绝、彻底。
然而,伟大的文明总是以自身的力量顽强地传世。虽然陪葬的珍宝没了,华丽的外部建筑没了,但仅凭那一座座仅剩土夯的外形,身带沧桑地静立于苍穹之下,仍然以其独特的艺术造型赢得了“东方金字塔”的赞誉。
公元1999年10月28日,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来到了西夏王陵,对陵区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后深有感触地说:“看了西夏王陵,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他指示要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国家计委根据总理的重要指示,于10日内下拨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西夏王陵遗址的保护修复工作。这是自从西夏被灭国后,第一次由中央政府拨出款项来修整西夏皇室的陵墓。
此时,我们仿佛看见历史的尽头处,李德明和李元昊父子俩相拥而泣,而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发出一声长叹:这黑锅总算扔掉了!
我是独钓秦时月,欢迎头条友友们关注、评论、转发,希望为你奉上更多精彩历史内容。
秦时有月出史海,邀君同钓千古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85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