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 > 不同国家的膳食指南为什么不一样?

不同国家的膳食指南为什么不一样?



不同国家或地区膳食指南的差别与共性

不同国家或地区有关机构制定的膳食指南内容不尽相同,这一方面是因为制定膳食指南不仅仅根据营养科学原则,还要结合当地食物生产和供应情况及人群生活实践,难免受到经济发展水平、饮食文化和饮食习惯的影响。另一方面,有些膳食指南侧重营养科学原则,更注重科学性,细致认真;有些膳食指南侧重食物消费实际,更注重实用性,简单粗略。

例如,对普通成年人奶类推荐摄入量,各国膳食指南相差很大,澳大利亚膳食指南推荐每天喝3份(750毫升),美国3杯(720毫升),加拿大2~3份(500~750毫升),瑞士3份(600毫升),土耳其3杯(600毫升),智利3杯(600毫升),芬兰500毫升,法国3份(450毫升),中国300毫升,印度3份(300毫升),南非1杯(250毫升),日本2~3份(200~300毫升),韩国1杯(200毫升)。这些推荐量差别显然与奶类营养价值无关,而与当地居民饮食习惯有关。

不过,毕竟科学证据是制定膳食指南的基础,所以不同国家地区膳食指南又有很多共同点。例如,绝大多数膳食指南会推荐全谷(粗杂粮)、新鲜蔬菜(尤其是深绿色、红色或橙色的蔬菜)、新鲜水果、大豆、坚果、奶制品(包括脱脂或低脂奶制品、酸奶、奶酪等)、鱼虾和蛋类、家禽等;会限制饱和脂肪、反式脂肪、糖、盐(钠)、饮料和酒精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和美国居民膳食指南(2015)都取消了对饮食胆固醇的限制,都强调膳食模式的重要性;大多数膳食指南都强调身体活动对健康的重要意义。这些也是所有健康饮食模式的共同原则。


膳食指南的局限性

膳食指南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膳食指南不但影响当地人们食物消费,还可能影响食品标准、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产品标准等,反之,这些因素也会影响膳食指南的内容。

例如,美国膳食指南专家咨询委员会(DGAC)在科学报告中提出饮食要保持“环境持续发展”,就是既要吃得健康,又要对环境有利,但迫于国会和食品企业的压力,没能通过政府公示,最终并未出现在《美国居民膳食指南2015》中。《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每天吃50~100g薯类,也与农业部2015年推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有关,吃马铃薯有益健康的证据并不多,远不如全谷有益健康的证据多。

又例如,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2015年10月发布报告称,有充足证据表明,加工肉类是致癌物,归于Ⅰ级(group 1);红肉是可能的致癌物,归于Ⅱa级(group 2)。从10项研究数据分析估计,每天每吃50克加工肉类,增加约18%的结直肠癌风险。但在这份报告之后发布的《美国居民膳食指南2015》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都没有提及加工肉类的致癌性,或严格限制吃加工肉类,只是从饱和脂肪酸或健康风险的角度建议人们少吃。

总而言之,膳食指南一方面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值得遵循;另一方面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把膳食指南的建议视为绝对或唯一正确的真理,更不能认为凡是不符合膳食指南的建议一定是错的。何况,膳食指南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每过几年就要修改内容,修订版本。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7610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