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不能稍微抓紧点儿?我们要迟到啦!”
“衣服还没穿好?穿个衣服你要穿到明年吗?”
“洗脸洗这么久?在玩泡泡?难怪洗得这么慢,快点洗!”
“这么点作业,一边玩一边写,你要写到天亮吗?”
“能不能走快点?像个蜗牛一样!迟到了还走这么慢!”
家长1:我儿子那个磨蹭啊,让他愁死了,干啥都慢腾腾,写作业,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又要上厕所,我都被他急得上火!
家长2:真是怪了,我跟对象都是急性子,孩子不管干什么都慢悠悠的,我快急出心脏病了!
家长3:每天早上,饭都凉透了,他还在磨蹭着穿衣服洗刷…半点不着急的样儿,我在一旁看着,恨不能原地爆炸!
这些对话,这些场景,这些感受,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又一次觉得自己家被安了摄像头?是不是每家都有个同款的磨蹭孩子?是不是每天都担心自己这么下去早晚得猝死?
那么孩子总是磨磨蹭蹭,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磨蹭说白了,就是孩子的拖延症。让我们看看,哪些原因会导致孩子磨蹭,家长又该怎么做才能挽救自己和孩子于水火之中呢?以下五种对策分享给家长们。
1.家长从小过度周到和包办照顾,孩子有依赖心理。据研究发现,越是干活利索且脾气急的父母,越容易培养出喜欢磨蹭的孩子。我们一定见过这样的场景,很多妈妈,看着孩子慢腾腾地扣衣服扣子或者穿鞋子,等不及就一边说着“你怎么这么慢”一边亲自过去帮孩子弄好。这样,孩子很容易产生依赖心理,他知道妈妈会来帮自己,慢一点也没关系。
对策:适时放手,培养孩子独立。能自己做的事情,鼓励孩子自己做,慢一点就慢一点,记住他只是个孩子。
2.自我效能感低,自信心不足。多数孩子拖拉磨蹭,是因为对要做的事情缺乏信心,在心理上觉得自己不能胜任,害怕做不好会受到批评,会让父母失望,也就是自我效能感低。而自我效能感低,又多是因为,在家经常受到否定和打击,一有做不好的事情,就会受到家人的批评,久而久之,做什么都没有自信,也不愿意去做,缺乏行动力,喜欢拖延逃避,变得消极被动。
对策:父母不要总是批评孩子,少一些挑剔,调整对待孩子的方式,及时肯定和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注重引导,做错了没关系,告诉他怎么做更好,让他多多练习,慢慢来。从日常小事做起,比如让孩子自己穿衣服,自己收拾玩具、叠小被子,帮妈妈扫地等简单的家务,在他们完成时,给予及时的鼓励,帮助孩子慢慢建立自信心,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积极的态度。
3.出于叛逆和被动攻击心理,故意不配合,磨蹭拖延。
很多时候,孩子是故意磨蹭。父母不停的唠叨和火急火燎的催促,激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让他们感到反感,于是就对着干,用磨蹭和拖延,来表示反抗。这种行为,也就是心理学上的“被动攻击”,主要表现为“表面遵守制度,实际上消极抵抗”。
对策:父母少唠叨,没用的废话要少说。跟孩子沟通和提要求时,简洁明了,干脆利索!切忌唠唠叨叨,没完没了。更不能因为着急就乱发脾气,指责孩子。
4.孩子缺乏时间观念,心有余力不足,想快却做不到。
有些孩子的磨蹭,是因为对时间没有概念,他搞不清楚五分钟、十分钟、半个小时都是多久。还有些磨蹭,是孩子本身能力有限,不是他故意磨蹭,而是家长以为他在磨蹭。事实上,他已经以他最快的速度在做了,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对策: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感受时间的长短快慢,慢慢形成时间观念。大人不要以自己的标准评判孩子的快慢,不要随便给孩子贴上磨蹭的标签。有耐心一点,更有耐心一点,让孩子像孩子那样长大,如果早上时间不宽裕,那就更早一点起床,预留出足够的时间。家长做事有规划、有条理,耳濡目染,孩子自然会受到影响。
5.缺乏专注力,没法集中精神做完一件事儿。
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一会喝水一会上厕所,一会玩橡皮,一会玩铅笔,效率低下,作业正确率也不高。这种情况,家长要注意,如果不是因为孩子没有掌握知识点、不会做,那就是孩子专注力缺乏。
对策:适当的给孩子进行一些专注力训练,平时要多玩一些利于集中注意力的游戏。
总之,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多一些包容,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引导,多一些鼓励,增强孩子自信心,同时,家长以身作则,做事条理,时间规划合理,做个好榜样,帮孩子逐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66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