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鱼奶爸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之前曾收到一位妈妈的私信,吐槽孩子学习总是三分钟热度,敷衍一句“知道了”,转头就又偷偷摸摸地玩起游戏和别的小动作,被发现后又是一顿极不情愿地承认错误——保持姿势不动半小时,一直盯着书本看,时间久了忿愤翻过一页,像被逼着学习一样,有时还要带着孩子他爸一起轮流“监工”才行。
不仅这位妈妈,身边很多熟人都表示,最近这段时间放假在家,缺乏了学校和老师和制约,孩子简直懒出了天际。
“我担心的其实并非学习问题,孩子这样的生活习惯实在不利于以后的发展,实现自我的人往往都是自律的。”这位妈妈如是说道。
可日子这么搪塞过来,问题却一直模棱两可,找不到根治的法子。
收到后我想了很久,到底要不要敲下这些字——“如何真正地有效学习”、“注意力集中”、“合理安排时间”。
这些字汇词框太多了,不说“贩卖焦虑”的话,我们和孩子的真实生活状态,的确需要改变了。
唯有教他管理时间,才能让未来有序、便利化,而不是在拖延与混沌中老去。
01“管理时间”对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也没什么特别的,学习中天赋尽管重要,可态度更决定成败。我的要求也不高,只要儿子凡事认真,守时学习就好。”
所谓态度决定状态,状态决定成绩,这不仅表现在学习这件事上,也引导着孩子的成长方向。
守时的人不一定优秀,但优秀的人一定都是守时的。这意味着他们自律、对人对事有责任心,因此常常给人靠谱的感受,拥有更多机遇。
孩子虽然年纪小,但守时同样重要,唯有学会管理时间,才能有计划、有责任心地学习和生活。
英国学校会向频繁迟到的学生家长收取罚款,此举是希望家长能带领孩子一起,真正认识到守时的重要性。
学习这件事,无非就是在学习的时间内,你的状态使你投入,获得了等量的价值回报——知识。
很简单,假如你在等人或面试,求职者姗姗来迟,你会怎么看?是否还会保持见面前的好心情?对他/她的“第一眼感觉”?最初的友好感?
当然不能,甚至大打折扣。
可道理大家都明白,却被长期的惰性困住了,孩子不想走出舒适圈,完成日复一日的“规理化时间”,索性放弃,甚至用“积极废人”一词来打趣自嘲。
渐渐的,我们开始认为能自律、合理管理时间的人都是“狠人”,可自律真的那么难吗?
02打开孩子的心门,是首要步骤
简单来说,就是你列出一个清单,然后做应该做的事。
有家长可能会说“道理是挺简单,可惜教导孩子不是。”
“言传身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如果你想教孩子自己却做不到,效果泛泛也是自然的。
这位妈妈听了后沉默良久,最后说“我试试吧”。
不出几天,她对我反馈道:
没想到孩子真的一反常态,跟我说了好多自己的想法,我都不知道他居然会说出那么多道理,我一直以为他只会叛逆贪玩。你知道吗?当时我真的觉得自己对孩子了解得太少了,我跟他说:其实妈妈要的特别简单,看到你学习获得知识了,妈妈很开心,你愿意继续这样做吗?
合理的循循善诱,几经辗转小心翼翼的措辞,这位母亲的良苦用心收获了她真正想要的。
当然,除了帮孩子打开心扉,让他愿意配合之外,没有辅助手段也是不行的。
03如何具体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
1)让时间可视化
时间是抽象的,而孩子更容易接受具体化的东西。
孩子规划不好自己的时间,是因为他们常常忘记原来有那么多事要做。
家长要做的,就是把它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里去,让孩子获得真实的感受。
①从语言表达入手
首先从最简单的事做起,教孩子学会看钟表,告诉他指针的转动是什么意义。
“到七点钟啦,我们必须起床做准备,否则时间跑远了,你就追不上了,这意味着你会迟到,被老师惩罚哦~”
“等分针再往前挪动一大格,妈妈这盘菜就要做完了,你能帮我摆上碗筷吗?”
“动画片还剩十分钟结束,之后我们就要吃饭了,记住了吗?”
孩子对时间的概念,就在这样的对话里慢慢建立起来了。他知道时间一过不再有,不遵守会带来不好的影响,三分、五分、十分钟到底有多长。
②工具做辅助
事实上,我们还可以让孩子的时间观变得更大局观一些,通过季节卡上树叶的变化,教孩子认识一年四季的轮转。
告诉他即使大自然如此强大,也在遵守时间的秩序,这便是生命的意义。
除此之外沙漏、秒表这类将时间可视化的工具,也可以多让孩子接触,放在日常生活中规范他的行为。
这能帮助孩子调整节奏,懂得一段时间内应该做什么事。
2)列清单,让孩子把时间和行动挂钩
孩子了解什么是时间之后,还需要理解他与行动之间的关系,而最重要,高效的手段便是列清单。
这样能让时间管理更加细致,划分为一个个具体的小区间。
家长要先起到示范作用,给孩子列出自己每天回家后的任务(可能还有加班)、作业辅导、上网、和家人聊天、睡前洗漱等等。
然后,请孩子也列出他们放学回家后要做的事,越详细越好。
家长要尽可能给孩子主动权,引导他自己想,我们只针对他们忘记的事项做适当提示。
尤其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要否决任何你觉得没有意义、浪费时间的事,要尊重孩子的内心想法,那些对他来说可能意义非凡。
列清单并不是件易事,也可谓一大难题,比如上文提到的这位妈妈,最开始列的清单是这样的:
- 【今天必须做的】吃饭(20分钟)、写明天要交的作业(1.5小时)、刷牙(3分钟)、洗澡(20分钟)、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3分钟) ,九点上床睡觉等;
- 【必须做但不用今天做完的】在周末前练熟老师布置的钢琴曲(2小时) ,后天要交的美术手工(2小时)等;
- 【最好今天做掉的】和小伙伴确认周末打篮球的计划(5分钟)等;
- 【今天想要做的】看动画(20分钟)、玩游戏(30分钟)等。
先看引语:“必须要做的”、“最好今天做掉的”、“必须做但今天不用做完的”,字字句句孩子看到了不会有压力吗?
他一定会问:我必须要做完吗?做不完妈妈会不会生气?
“今天想要做的”可怜地被挤压,而它的规定时效只剩仅仅50分钟了。
换位思考一下,你若是孩子,会接受这样的“不平等条约”吗?
让孩子学会管理时间的过程中,家长不要得寸进尺,否则很难赢得配合。
如果孩子高效地完成作业,是为了做更多的作业,那谁还会愿意赶快写完。
节省出来的时间,要还给孩子,供他自己支配,这是激发内在驱动力的必要条件。
3)给予正面反馈,让孩子坚持到底
养成新习惯并不容易,这点我们都深有体会。
因此,上述几步做完之后,便要进入下一个阶段了:储存时间,制作凭证,用仪式感和奖励协助孩子坚持。
可以让孩子把节省下来的时间储存起来,兑换成一件“大事”,那么出于期待心理,我想他是不会拒绝的。
这就要求父母帮孩子制作凭证,卡片、彩色玻璃球之类的小东西都可以。每次按时完成计划,就授予他凭证,收集到固定的次数就可以兑换成奖励。
给家长的建议是,不要仅限于物质奖励,配合精神奖励更佳,如父母陪伴玩游戏等。
为什么不鼓励物质奖励太多呢?这类词汇可能最直观的表达就是“兑换后的礼物”——你做得好,因而妈妈给你奖励,从而陷入一种只为奖励而被动完成清单上任务的市侩心理。
先不论孩子为了得到奖励日复一日执行清单累不累,这样的物质刺激对孩子的心理和动作形态,真的能达成你想要的成果吗?恐怕不会。
04写在最后
在这样一系列的调整后,从时间可视化、制定可执行可调整清单,到合理奖惩,孩子在家学习明显积极多了。她也兑现承诺,把自己的欣慰转化成实质的奖励。
当然,进入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不在乎奖励了,他意识到自己学到的知识终将成为想法输出,实现了比“偷懒舒适”更高的精神需求。
前两天,我收到了那位家长的感谢礼物,她告诉我共同努力许久后孩子的现状:遇到不会做的作业会向父母求救。
做完这些我又学到了新的东西,之后空闲的时间还可以做自己的事情,看电视或者动画片爸爸妈妈也不会再唠叨,今天真的很开心。
这是我获得孩子的准许后,在他的日记上看到的,其实他的想法真的很简单。
或许道理方法千千万,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吧?但我想这些措施,应该也能给你帮助,哪怕只是对现在教育的一个反思。
二胎奶爸一枚,擅长儿童心理和教育领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儿心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59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