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清朝晚期的实际掌权者和统治者,慈禧太后的一生是充满争议的,国内对慈禧的评价基本一边倒,然而,国外对慈禧的评价却仍以正面居多。那么,慈禧太后在大清国晚期,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功过与是非呢?笔者通过整理当时的那段历史及重要事件,试图还原慈禧太后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结论如何各位自行评判。
慈禧照
一、慈禧的生平及所处的时代背景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叶赫那拉氏,一生经历了三任皇帝:
1、咸丰帝:她是妃嫔,1852年入宫,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
2、同治帝:她是同治帝的生母。1861年咸丰帝驾崩,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徽号慈禧。1862年发动辛酉政变,两宫太后垂帘听政,1873还政同治帝;
3、光绪帝:1875年同治帝驾崩,慈禧册立光绪帝,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后慈禧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再度训政;1900年推动实施清末新政;1908年,光绪帝驾崩,择三岁溥仪为新帝,11月15日,慈禧太后去世。
慈禧在后宫
这段简单的生平,至少可以体现出两点,第一,慈禧经历清末的三任皇帝,拥有异于常人的政治能力和手腕,能够三度听政,晚晴事实上处于她的统治之下;另一方面,她的一生也是不幸的,青年丧夫,中年又丧子。
而所处的时代背景呢,对外,从道光皇帝鸦片战争开始,大清对各国列强屡战屡败,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侵华,每一次都是割地赔款,丧权又辱国;国内则民怨沸腾,先后经历太平天国、少数民族起兵、义和团运动等,清王朝实际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中 。
慈禧与妃嫔们
二、慈禧太后的擅权及垂帘听政该不该受到诟病?
同治、光绪刚继位时都只有几岁,以同治帝载淳来说,咸丰帝设置的8位顾命大臣辅政,与封建帝制下的高度集权本身就具有不可调和的冲突。同治是慈禧的儿子,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更多的还是为了维系大清朝的权力运营机制、保证权力处于自己和同治帝的手中。事实上后来同治帝亲政,慈禧也曾还政于皇帝,只可惜,同治帝年仅19岁崩逝,慈禧立了三岁的载湉为光绪帝,光绪继位之后也面临同样的情况。当然,这其中,戊戌政变是一个特例,放到后面我们会另说。
同治帝画像
对慈禧而言,后人说她是贪念权力,或许这是也是真的。在我看来,她擅权及垂帘听政,利用各派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操纵并保持自己权势,更为重要的目的,是在内外交困中,守住大清祖辈们打下的江山,维系大清朝的权力运行机制,维持大清朝的政局的稳定。或许,她也身不由已。
三、慈禧有没有毒死光绪帝?
根据中央电视台、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等专家组成的"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联合出具的《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由光绪帝头发和随葬衣服中的砷入手,通过“中子活化"、"X射线萤光分析"、"原子萤光光度"等一系列现代专业技术手段和缜密分析,研究确定为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也就确定了光绪帝系被人下毒致死。
我们再来看看慈禧和光绪帝的关系:光绪帝名为载湉,是醇亲王奕譞的次子,他的母亲为慈禧的亲妹妹叶赫那拉·婉贞,因此,光绪帝其实和慈禧是亲上加亲的关系。光绪即位时更小,年仅3岁,离开自己的父母,慈禧对这个幼童是予以关怀的,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载湉“常卧我寝榻上,时其寒暖,加减衣衿”,“我日书方纸课皇帝识字,口授读四书诗经,我爱怜惟恐不至”。
光绪画像,拍了照片的光绪至今未留下一张
种种迹象表明,在光绪亲政之前,慈禧和他的关系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冲突和隔阂。可是自光绪帝亲政之后,这个平衡的局面被打破了,光绪希望能够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通过变法和维新改变大清国积贫积弱的状况,与慈禧太后的矛盾冲突便日积月累。最终在维新派“围园杀后”的计划下,慈禧出手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杀戊戌六君子。1905年之后,光绪帝也不再被囚于瀛台,而是常常临朝,恢复到以往的帝位生活。1908年冬,光绪帝病重,十一月十四日身故,终年只有38岁, 十几个小时后,74岁的慈禧太后,也紧跟着撒手人寰。
可以确定的是,光绪帝确实是被人下毒致死,到底这个人是谁,慈禧太后确实有比较大的嫌疑,但目前却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光绪帝确是慈禧太后下毒。或许,这个谜底只能随着大清王朝的覆灭而消散,再也无法寻得答案了。
四、洋务运动中慈禧扮演的角色
清政府在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太平天国重创打击之后,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以奕訢、文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发出了“自强”的呼声,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实现富国强兵。
李鸿章
洋务派的每一项举措,兴办制造枪炮轮船、修造铁路、创办新式学校等,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了传统保守势力的非议与阻扰,但洋务运动能持续了30多年,切创办了一大批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建立第一只现代化北洋海军、创办新式学校京师大学堂等,这些,都足以说明,作为大清王朝掌权者的慈禧太后无疑是支持洋务运动的。
中日甲午战争成为洋务运动成败的试金石,结果是是无情和残酷的,中国被日本战败,北洋海军全军覆灭标志着30余年的洋务运动这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低层次近代化运动失败,这是慈禧为首的统治阶级的阶级局限性造成的。
五、选贤任能,收复新疆
与历史上的外戚专权对比,如杨贵妃时期的杨国忠,慈禧在这方面的确是值得肯定的。慈禧的家人均没有进入清王朝的最高权力体系中。她大胆重用汉人,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被她提拔并成为晚清历史上的重要政治人物。左宗棠收复新疆,便是一个更好的例证。
左宗棠
当时的新疆形势比较复杂,首先浩罕汗国阿古柏入侵占领了大部分地方,其次列强英国染指南疆、沙俄侵占伊犁等地区。清朝内部反对收复新疆的声音,甚嚣尘上:说新疆是“化外之地”、“人烟稀少”、“茫茫沙漠”,不要也罢;又如:认为朝廷不够钱,再劳师动众去收复新疆,怕财政不行等等。而慈禧,则力排众议全力支持左宗棠,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从1875年开始,花了三年的时间,清缴以阿古柏为首的新疆势力,到1878年,除了伊犁地区仍被俄国人占领之外,新疆全境收复。1881年又通过谈判,中国收回了伊犁。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粉碎了英、俄勾结阿古柏侵占新疆的企图,如果当时慈禧不力挺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话,那么新疆极有可能被列强从中国的版图上分裂出去。从这一点上,慈禧是具有政治家的战略眼光的,她维护领土主权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六、戊戌变法背后的事实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是巨大的,也让大清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简单的低层次的改革无法转变局面,需要从制度层面进行整体性的变革,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呼吁变法,光绪帝不甘做亡国之君,对变法予以采纳并积极推动,维新变法运动轰轰烈烈的进入高潮,最高一日颁发百份变法诏书,分别从史称“百日维新”。慈禧太后起先对变法冷眼旁观,但是,随着康有为、康启超激进的要策划“围园杀后”,慈禧出手发送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与瀛台,并杀害了谭嗣同等“六君子”,维新变法宣告失败。
康有为与梁启超
直到今日,维新派和百日维新是被充分肯定的,但还有以下事实也需要知晓:
(1)荣禄曾经反问康有为是否改革太快时,康有为回答:“不快,杀一批一品大臣就都解决了。”把变法维新想的过于简单,甚至有些幼稚;
(2)维新派认为边塞地区地广人稀,用处不大,提议要把新疆等边塞地区卖给列强来换取改革资金;
(3)康、梁安排光绪帝密见伊藤博文,甚至“引狼入室”筹划让伊藤博文来担任维新变法的顾问,协助治国;
(4)维新派还建议光绪帝放弃大清对青海,蒙古,新疆,西藏的控制,退居关内发展,左宗棠花了几年夺回的新疆偌大疆土,貌似不值一提。
(5)维新派要联合当时的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组成执政团队负责军事、财税、外交等国家大权。
从以上这些维新派的举措和提案来看,即使慈禧太后不出手,也注定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注定会以失败而告终。慈禧,只是提前终结了这场变法。值得一提的是,维新变法失败后,慈禧还是发起了清末的新政改革。
纵观慈禧太后的一生,她作为晚清政局的实际掌权者,对清王朝和清政权的维系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慈禧太后掌权的时代恰好又是中国近现代进程开启、事关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时代,中国近现代落后挨打的局面,作为晚清统治者的慈禧太后又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56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