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亲子共处的模式。
以前,平时白天大部分时间孩子都在学校,家长与孩子共处的时间相对有限;而周末和假期,孩子的时间也被各种课外补习班占据,其他亲子共处的时间里有丰富的选择,包括旅行、逛街、参观博物馆、去图书馆、听音乐会等等。
这段时间,家长不得不调整带娃的节奏。父母要帮助孩子上网课、做作业;还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利用这段时间来学点什么。而孩子们刚开始享受这个超长假期的时候,普遍带着兴奋和开心的情绪,然而随着上网课、跟父母在家学习这种相对单调状态的持续,孩子也变得无聊。而父母与孩子间不得不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相互间需要沟通的时间显著增加了。
孩子不听话,问题主要出自家长
“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好熟悉的抱怨,如何才能让孩子“听话”?的确是对家长的沟通技巧的一个考验。表面上,孩子不想听父母说话,实际上是家长没有掌握正确的沟通技巧。
其实,良好的亲子沟通技巧能够有效地建立相互的信任和尊重,增进父母与孩子间的感情;还能够培养孩子倾听他人的好习惯,掌握良好的社交技能,让孩子从容应对与同学、老师的沟通。
为了能跟孩子好好说话,家长应该从哪里做起呢?
一、蹲下来,让你跟孩子的眼睛处于同一水平,看着孩子的眼睛,也让他看着你的眼睛
让孩子放下手中的东西,以帮助他集中精力在你们之间的谈话上。
不要小看这个简单的动作,蹲下来会让孩子感觉父母不是居高临下的,会让孩子更放松;同时也能让家长更多地站在小孩的视角看问题。
二、当与孩子交谈时要集中注意力
比如,在你们沟通中,你的手机响了,你会不会拒接手机专注于与孩子的谈话?当孩子找你说话时,你会不会关上你正在看的电视听他讲?
家长应该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双方谈话的重视,让孩子知道家长总是能非常认真地听他们所讲的内容。这样的话,孩子自然会尊重家长所说的话。
三、用积极正面的语言,而不是责备或是哄骗
家长每天都应该鼓励我们的孩子!因为鼓励能够让孩子更懂得合作,能够赢得孩子的尊重,并且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
鼓励的话首先应该真诚、实事求是;内容要明确,让孩子容易理解。比如,“把你的这些书放在书柜里,那就太棒了!”
儿子喜欢光着脚在地板上跑来跑去,姥姥担心他的脚受凉,就给他买了棉拖鞋,每天还会提醒他穿好。这一天,儿子又没穿鞋蹲在地板上玩,姥姥看到后很不高兴地说,“如果再让我看到你光着脚,我就把你的鞋都扔进垃圾桶!”
显然,这句话并不会助于沟通,孩子也能听出姥姥只是在发泄情绪。殊不知,大人用发泄情绪的方式对待孩子,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还会让孩子习惯这种发泄情绪式的方法。如果以后孩子情绪失控、发脾气来对待你的时候,你一点也不要奇怪,因为这就是“身教重于言传”的结果。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肯定有各种不完美,家长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去评判结果,而是要鼓励孩子的努力。比如,让3岁的孩子开始学着自己吃饭,一定会弄得一片狼藉,需要父母去打扫卫生、收拾残局,但请记住,千万不要因为要多付出劳动和时间而又抱怨情绪,要鼓励孩子的努力:“你能尝试自己用勺子吃饭,真的很努力!”
四、说出并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不要因为认为孩子还小,就把孩子排除在家庭重要事件的讨论中。例如,全家一起计划出行度假时,要给每一个人讲出自己意见的机会。一方面,让孩子知道家长尊重他们的意见;也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
永远不要嘲笑或者忽略孩子的意见。这会让孩子不愿参与家庭讨论,也不愿跟大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尤其是到了青春期的孩子,就不再愿意向父母诉说感受了。
五、重复一次所说的话
孩子不听话,有时候并不是他故意不想听话,也有可能是真的没听明白。很多时候,不要不耐烦,可以把我们要说的话重复一次让孩子听明白;同时,为了确认我们正确理解了孩子所说的话,也可以重复一次孩子的话。
掌握了以上5个要点,相信每个家长都可以跟孩子“好好说话”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55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