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大概是大多数家长内心深处对孩子的最大的期盼,然而现实中哪有那么多优秀无比的人,大多数人都成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过着普普通通的一生。而我们的孩子,有聪慧的,也有能力普通的,于是家长恨铁不成钢的心思就显现出来了。
像这样的父母,相信大家在生活中也是非常常见的:在看到孩子的成绩不如意时,那些打击人的话会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笨"、"你也许不是学习的料吧"……
原本是想通过这样的话来激励孩子,殊不知用意虽好,但方法却是错得离谱。这样不仅会打击到孩子的自信心,还影响着孩子对自己的认知,默认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对他的一生也有很的大影响。
去年有一则工作中的童模被母亲踢打的视频,上了新浪的热搜,短短一天的时间那位母亲被网友人肉出来,遭受到各种的责骂。
而不少网友在责骂这位母亲将自己的欲望加诸在孩子身上的时候,都忽视了自己其实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为了成为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努力学习;为了完成父母此生没有实现的梦想,以父母的梦想为梦想……这样不是就是我们的孩子为了父母的欲望而选择的吗?不少父母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殊不知,正是因为我们的这些个欲望而摧毁着我们的孩子。父母的哪些行为不值得提倡呢?
一、育儿过程父母"欲望"过大的表现
1.过于追求完美
追求完美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期盼,但是我们也不是完美的父母,为什么要要求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我们总因为孩子达不到我们的期盼时失望不已,父母要充分认识自己的不完美,了解我们的孩子,才能给孩子做好正面的导向,而不是消耗在自我否定中。
2.控制欲过大的父母
39岁的明星朱雨辰曾经因为他母亲过强的控制欲而被网友同情了一把,一个年近四十的中年人,小大一日三餐大到人生伴侣的选择都没有自主的选择,他活在了他母亲的影子里。
我们的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应该拥有自己独立的选择权,而不是背负着父母的控制去成长。
3.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托"给孩子
子继父业,固然是好事,但父母却忽视了孩子的爱好和选择。甚至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走上赚"快钱"的道路,逼着孩子当模特,拍视频等,直接剥夺了孩子选择的权力。
那些活在父母影子里的孩子,不仅时失去了童年的快乐,而且很有可能被父母耽误了一生。
二、父母的欲望对孩子的伤害
1.独立性较差
纵观我们的周围,那些"啃老族"那些不是被骄纵长大的,孩子不可能一辈子活在父母的庇护之下。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父母越不懂得分离,孩子的独立性越差,在生活中,他们也大多不自信。
年幼的孩子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父母的照顾。
而随着他们逐渐长大了,他们需要的是生活技能的学习,而不是直接代替,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找到自我,融入社会,而不是将他们困在我们的"小社会"中。
2.承受挫折的能力差
由于习惯性地听从父母的安排,自己没有过多的思考能力,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都较差。当遭遇到失败时,这些孩子就会不堪一击。
3.亲子关系不融洽
当孩子受不了被父母"欲望"支配的人生时,就会反抗。
而反抗的模式往往意味着双方得冲突和孩子得叛逆,长此以往非常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发展。
父母对孩子的责任,是呵护孩子成长也是教会孩子独立。所以作为父母,不要将你的欲望捆住我们的孩子,让孩子一生痛苦,让家庭陷入悲剧。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三、"完美"父母如何养成
1.调节好心态,不能要求孩子完美
很多家长要求孩子成为完美的孩子,究其原因就是爱面子在作怪,但面子固然重要,但孩子更为重要。
每个人都擅长的与不擅长的地方,与其强迫孩子在他不擅长的领域辛苦折腾,不如帮助孩子在他擅长之处发光发热。
孩子犯错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让孩子来认识错误,而不是要求孩子不准犯错。只要找到问题的所在,积极地想办法,帮助他改正和解决。
2.学会尊重孩子
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被我们要求懂礼貌,学会尊重他人,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却没有做到尊重我们的孩子。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即使年纪再小,也应该有独立得人格,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作为父母,要跟他们平等沟通,尊重他们的选择权。
我们可以用自己的人生经历给孩子合适的建议,但不可以代替他思考,更不可以代替他做决定。
3.多向孩子表达我们的爱意
国内的含蓄让我们很多时候羞于向我们的父母、孩子表达爱意。但健康的亲子关系,需要的不是完美父母与孩子,而是和谐的亲子关系。多表达对孩子的爱意,父母的爱直接决定着亲子关系的好坏。
爱意的表现不是建立在孩子表现好坏上,而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孩子表现好时,我们可以在赞美的同时表达爱,"你表现得真好,妈妈爱你。"
而当孩子表现不佳时,我们同样也可以表达爱。比如孩子成绩不理想时,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寻找原因,然后告诉孩子: "妈妈很爱你,妈妈只是希望你下次可以有所进步。"
没有人一出生就是父母,孩子在成长的同时,我们作为父母也是在成长过程中。
在我看来不完美的父母才是"完美"父母,因为不完美,所以我们不奢求孩子完美,因为不完美,所以我们接受孩子犯错。愿我们每一个父母在成长的路上都能找到与孩子契合的模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55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