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家长、教师和学生共同投入到一场空前的“全民网课”中,学习方式的变革容易引发动机下降、心理焦虑、亲子冲突等一系列的问题。
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段海军和他的团队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出发,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设计了“心理抗疫”专题,为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系统而深度的问题解决策略。
如今,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已然演变为一场全球之灾。而在国内,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中国正迎来“后疫情时期”。与此同时,全国中小学生在家上学也持续了近两个月。
作为心理学领域的资深研究者,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段海军观察到了“后疫情时期”容易出现的各类涉及心理的问题:
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属于典型的应激事件,应激状态下的孩子们本身会出现很多应激反应。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持续两个月的学生居家学习,容易形成各类问题,包括学生学习动机下降、家庭亲子关系紧张等等。
▲段海军-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
作为应激心理学、创造力和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研究者,段海军觉得自己应该行使更多的担当与责任。
思维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思维的改变才能促成心理的改变。近一个月以来,他和自己的研究团队以思维改变为切入点,基于胡卫平教授提出的思维型教学理论开发了“心理抗疫”专题,围绕压力管理、心理调适、学习动机激发、亲子冲突缓解等多个维度,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专业而极具操作性的指导建议。
四个层次,直面疫情中的问题
其一是学生的心理调适问题。疫情期间,全国中小学延迟开学,线下教学变为线上教学,学生一开始感觉很兴奋,但是,随着在家时间的增长,网课局限性、亲子冲突、学业压力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学生们开始急切盼望着返校。
其二是学生的学习问题。疫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家上课,孩子时刻面临着手机、游戏、短视频、零食等诱惑,且容易导致散漫、焦虑和急躁的行为,这些也同时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心态。
其三是亲子关系的冲突问题。在段海军看来,疫情期间,父母与孩子全天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简单乏味,导致积攒已久的负面能量累积,很容易爆发,让许多家庭的代际矛盾凸显出来。
其四是家长、教师的压力缓解与心理调适。疫情期间,居家办公、延迟开学、在线上课等生活方式的改变让家长的角色变得更加多元化。多重的角色不仅使家长精疲力竭,也容易产生情绪失控,进而导致亲子冲突的产生。
对于教师而言,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教师无论是线上教学还是家庭生活,都进入了一个应激状态,心理压力陡增。
基于以上四类问题,段海军团队共设计了15个专题,包括面向学生的心理调适、学习动力激发、学习目标重塑、学习方法调整等专题,面向家长的亲子冲突系列等专题和面向教师的压力缓解与心理调适专题。
每一个专题都从理论和实操层面深度设计了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案。例如亲子冲突系列专题共分学生篇和父母篇。在父母篇中,专题设计了若干有趣而实用的小游戏,引导父母调整自己的情绪,对爱进行感知和反思。
比如“感知爱:戴高帽”活动设置了这样的规则:
所有家庭成员围坐成U形,准备一顶帽子,其中一位成员戴着帽子站在U形中央,接着每一位成员大声说出他的优点,说完后大家一起对他竖起大拇指并大声高喊“某某某,你真棒!”每人依次接受其他成员的优点轰炸。游戏结束后,家庭成员彼此分享夸赞别人和被别人夸赞的感受。
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层层设计
过去,段海军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开发过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方案。而在本次专题中,他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
“心理抗疫”专题中主要的活动设计分为开始阶段、发展阶段、高潮阶段和结束阶段,对应思维型教学的六大基本要素:情境创设、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反思、应用迁移。
例如,《后疫情时期学生行为管理策略》这一专题的情境创设环节以“孩子的心声”作为案例,形象地反映了当前孩子自身存在的问题,引起孩子共鸣。
之后,专题从家长和孩子的视角分析了孩子行为问题存在的原因,并运用视频讲座的形式解释了机制,引发家长和孩子思考,提出了家庭教育过程中的两个思维误区:第一是早期阶段发现问题时没有好的应对策略,任由问题发展;第二是一旦问题严重了,家长又希望立刻马上就能改变。
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环节则以KSS行为反馈活动为核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探索三种行为:需要继续保持的行为、需要立即停止的行为和需要立即开始的行为,把改变落实到行动中。
然后通过“双手相扣”的体验性活动,让孩子体验行为习惯改变可能面临的困难,引发思考,最后生成反思成果。
活动承载,解决疫情中的学习困境
疫情期间,学生经历了几乎前所未有的漫长网课时光,缺乏教师监督和同伴效应,加上自制力的缺乏,很多学生容易产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动机下降等问题,甚至导致学习焦虑心理,最终影响学习效果。
在疫情期间,段海军团队重点研究了学习主动性问题,并为此专门设计了学习动力激发、学习目标重塑、学习方法调整、学习时间规划、学习复盘、学习行动计划等多个专题。
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学生学习动力系统激发》中设置了六环节的活动,层层深入,重塑学生的学习动力。
第一环节创设了“学习价值尺”的活动情境,通过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自评学习状态(比如:你如何评价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当前的疫情对你学习的影响程度);
第二环节设置了“想一想”环节,通过“老人与孩子”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自己的学习动机是什么: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第一天老人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块钱,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毛。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5毛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第三环节设置了“看未来”游戏:让学生进入时光隧道,看看自己的未来,并思考未来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第四环节设置了“给未来的自己写封信”活动,让学生将未来的愿望写下来,激发对未来的憧憬;
第五环节设置了“我的未来之路”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愿望按照阶段性进行分层,并用数字进行标记,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三个目标;
第六环节设置“我的誓言”活动,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现状提出解决的办法,表达自己的誓言。
“孩子的教育,就是一个点亮心灯的过程。”段海军认为,通过这一系列“走心”的活动,孩子们会有很多的触动,能够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变。
10年探索,建构思维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段海军与思维型教学的渊源已久。
在2004年的国际心理学大会上,他接触到了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研发的“学思维”活动课程,整套课程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主线,理念先进、设计系统、活动丰富、注重发展,这令他感到非常震撼。第一次,他的内心种下了思维型教学的种子。
2011年,他正式加入胡卫平教授带领的思维型教学团队。围绕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主题,他开启了10年的“思维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之路。作为20多年的心理学研究者,段海军从心理学的视角审视当下的基础教育,发现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从学校育人的视角来看,存在核心素养难以在活动中落地、德育活动无法走进学生内心,以及德育活动架构缺乏系统性规划等问题;
从教师的视角来看,存在活动设计理论知识缺乏、设计理念缺位和活动系统规划缺失等问题;
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存在学生心理问题突出,以及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围绕这些问题,他开展了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研究,一方面,通过创新活动育人模式,让德育走进学生心灵。另一方面系统规划班级活动体系,促进班主任育人方式转变,提高活动育人的实效性。
与此同时,他开发了“拿来就能用”的系统活动方案,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可操作性的活动指南。
经过多年的研究,他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建构了思维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系统开发了学生教育的活动设计,并在全国多所中小学开展了实践应用。这些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班主任胜任能力实训》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实训》两本成果专著中。
去年,《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的教师专业能力实训丛书》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两本专著包含其中。
两本书紧扣心理健康教育这一主题,贴近基础教育实际,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旨在给一线教师提供兼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专业指导。
段海军一直感恩于思维型教学理论,在他看来,这一理论为他的一系列研究开启了一扇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大门。他为自己是思维型教学团队的一员而感到欣然,“在这个摒弃浮华、甘愿奉献的团队中贡献自己的智慧,是我的荣幸。”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55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