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美国经济,必死无疑

美国经济,必死无疑


以下文章来源于何雨

两万亿的刺激,救不了美国。

美国的经济一定会崩,早死晚死,逃不过一死。

本文重点讨论四个问题。

1. 美股的人造牛市是如何形成的?

2. 企业债务为何会成为最大的危机?

3. 油价与疫情如何引爆债务?

4. 美联储的救市为何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1.美股十年,人造牛市

股价的根本意义是什么?

股票的本质,是信心和期望,是反映股东对持股公司盈利能力的信心指数(当然,在一个较短的周期内股价会受政策和大环境波动的影响)。

所以股票价格的长期增长,离不开公司经营状况的提升,在股民眼里,这属于长线投资赚公司价值提升的钱。

但在过去的十年里,这一最基础的投资原理,在美股市场上失效了。

美国企业总利润仍然停留在2014年的水平,企业利润占GDP比重停留在2005年的水平(天风证券研究所数据),更糟糕的是,美国上市公司中有40%都在亏钱,这是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剔除经济危机期间的最高值。

大量企业亏损,盈利能力下滑,同时股价还在大幅上涨。美股凭什么做到了这样的“奇迹”?

这不是奇迹,这是美国企业与美联储联手导演的一场“皇帝的新装”。

正是美联储提供的源源不断的廉价资金注入股市,才将美股催成了一头大水牛。

政府的减税、美联储的印钞,最初目的都是想降低企业的负担,让其将多余的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可最终结果是多余的钞票大多流入股市当中。

校长之前写文也分析过这个问题:假如你手中有一笔钱,是选择冒着风险开工厂,还是投入股市坐“顺风车”?

烈火烹油的股市成为卷集现金的蓄水池,信心与股价之间形成正反馈的互相作用,催动着整个市场如烈火烹油一般节节飙升,最终让美股市场成为今天这样一个“超级大泡沫”。

那么问题来了,股价飙升这股烈火的引信是被谁点起来的呢?

美联储提供的火药,美国企业自己点燃的捻子。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以股票回购的方式拉抬股价。


上市公司回购股票之后将其注销,减少流通股票总数量,这样在公司总盈利不变的情况下,每股盈利能力就会增加。

这样就可以“人为”的调高市场对企业盈利能力的期望,从而实现了推动股价上涨的目的。

但是通过回购操纵股价的方式,有一个最大的难题,就是钱,需要回购拉升股价的公司往往没有多余的资金进行操作,而经营状况良好,资金充裕的公司往往股价表现也十分出色,也就鲜少需要回购拉升股价。

简言之就是,需要拉升股价的拿不出钱,有钱的不需要也没必要回购股票。

所以通过公司回购操纵股价的行为一直没有对市场造成较大的影响。

但这一切都在2008年戛然而止。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零利率时代,同时伯南克(时任美联储主席)开始量化宽松举措大量印钱。

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再也不愁拿不到钱了!

有了美联储提供的充足弹药,企业回购股票抬价的“闭环”就有了发动机。

企业举债回购股票,拉动股价上升,然后低价发债筹集资金,再进一步回购拉升股价。

就这样,股市与债市之间形成了“永动机”,回购-发债-再回购-再发债,在股市与债市之间反复的滚雪球,既维持了财报的体面,又把股价炒到了“天上去”。

特朗普对此也非常为难,一方面他需要繁荣的经济,股价就是最直接的体现,而另一方面,他又清醒的明白,只靠脱实就虚的股市,不可能让美国“再次伟大”。


特朗普想让千千万万的中产再次光荣,而不是让华尔街越来越肥。

所以在接受采访时,特朗普说:当他们拿钱进行回购时,那不是在建造飞机库,不是在购买飞机,不是在做我希望他们做的那种事情。我认为没有必要限制他们,因为我认为他们应该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该做什么,但在某些情况下,却并不是这样。

2019年,美股回购规模高达8000亿美元。

只要企业还能拿到廉价资金,那美国经济和股市的泡沫就能一直维持下去,皇帝就能一直沉浸在新装的幻想中。


▲ 特朗普反对回购自欺欺人,但又明白当下美股离不开回购

又是谁为皇帝编织出“华美新装”的白日梦的呢?

就是企业发债。

是债市上源源不断的廉价资金,将股市饲养成为“虚胖的巨婴”。

美国的企业债是怎样搞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2.企业债务,最大的危机

我们先把目光回溯到2008年的次贷危机。

引爆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就是债务(房贷)。

当时的美国人正沉浸在“居者有其屋”的美国梦当中。

穷人想要买房,连30%的首付都拿不出来怎么办,那就拿20%,10%,甚至零首付也行,把利息抬高,把年限拉长,总之就是要鼓励穷人去买房。

这样的垃圾贷款,自然风险很高,但是只要房价不会崩,即便穷人违约,商业银行也能拿回抵押房屋。


▲ 次贷危机爆发前的三年里,房地产贷款总额中近一半都是次级贷款

不过商业银行有自己的算盘,他们选择将手中的住房贷款集中在一起,打包卖给了投行。

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从投行那里快速回笼了资金,可以再次进行放贷。二是将风险降到了最低。

接盘的投行显然要比商业银行更精明,胆子也更大。他们又将住房抵押贷款进一步打包组合为债券发售,这就是CDO(抵押债务债券)。

本质上,CDO一个集中了几十万个次贷的超级定时炸弹。


但投行里的精英们认为,即便次贷客户的信用评级不高,但是这么多的人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违约。

放鸡蛋的篮子越多,那么鸡蛋安全的概率也就越大。

但他们忽略了一点:所有的篮子都是被房价串在一起的,一旦房价暴跌,那么所有的贷款都会成为坏账。

亦或者是,他们认定房价是永远不会跌的,这是所有人的信仰。

而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美联储提高利息导致还贷压力陡然增大,无数贷款者直接违约,而房价又一路下跌,抵押房款的市值根本不够还债,一级级加上的杠杆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层层传导,次贷危机迅速成为席卷整个美国金融市场的系统性危机。

整整八年的量化宽松救市,才将美国经济艰难的从泥潭中拽出。

但是华尔街显然没有吸取次贷危机的教训。

亦或者说,围绕着债务市场的阴云与危机,从未得到真正的化解。

因为CDO摇身一变,成为了CLO(抵押贷款债券)。

CLO实际上是旧瓶装新酒的CDO,是把各行各业的企业贷款整合在一起后发售证券。

从原理上来说,CLO是比CDO安全的,因为CDO的贷款主要集中在房贷领域,一旦房价暴跌,覆巢之下,难有完卵。

而CLO是将企业贷款做打包整合,认为各行各业的企业不可能在同一时间违约,所以风险相对更为分散可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5542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