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是中国文化的一座高峰,是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向往的圣山,历经千年岁月的沉淀,采天地之精华,集人文之大成,终成一代天骄。
胡适在《庐山游记》中指出庐山史迹代表中国历史的三大趋势:
- 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
- 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世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
- 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趋势。
庐山还创下了三个第一:
-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最佳结合地;
- 山(庐山)、江(长江)、湖(鄱阳湖)一体化的最美组合地;
- 文化与旅游的最早融合地。
并由此获得了三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及江湖地位:
- 文化地位——独享人文圣山的最高称号,成为了文化人心目中的朝圣地;
- 国际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庐山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旅游地位——是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首批AAAAA 旅游景区,是文化旅游的始祖。
庐山风景秀丽,文化内涵深厚,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1980年所摄《庐山恋》风靡一时,又为庐山贴上了的爱情与时尚的标签。那时的庐山旅游一枝独秀,风光无限,不知甩下黄山及五岳几条街,成了诸多名山争先效仿的对象。
几十年过去了,当旅游成为人们普遍的生活方式之时,当文化旅游列为了国家主导产业之时,当“庐山天下悠”被广为传唱之时,庐山这个曾经的领头羊却沉默了,确切的说是沉沦了,被边缘化了。
是谁打败了庐山?论资源,庐山的自然、人文优势独步天下、无与伦比;论条件,庐山的区位、交通、基础设施之优越谁与争锋;论名气,庐山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威震江湖、无人匹敌。但市场是残酷的,又是公平的,旅游行业除了靠老天爷与老祖宗赏饭吃之外,更需要老百姓的认可,这毕竟是一门从消费者口袋里掏银子的艺术。不思进取者必将淘汰,这才是市场铁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庐山是被自己打败的!
好啦,开场白告一段落,下面转入正题,我带大家来正确认识庐山的真面目。
我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习惯是由“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构成的一个逻辑链,所以我今天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庐山是什么?
在说庐山是什么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说说江西是什么?正确认识自己是制定战略和迈向成功的起点。
江西是一个好地方,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还是一个想大事和干大事的地方。遥想当年,王阳明在赣南剿匪却悟出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道理,参透世事人心,终成一代圣哲;毛泽东也是在井冈山上思考中国该往何处去,得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论断,指导中国革命从弱小走向了辉煌。
在我眼中,江西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深厚文化底蕴、丰富矿产资源、良好生态环境及中部区位与交通优势,正在由农业化向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迈进中的欠发达的内陆省。农业大省是我们的基本面,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基础。革命老区、矿产资源、中部区位是我们的比较优势,而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才是我们的核心优势。这种基本特征决定了我们简单模仿别人的发展模式是行不通的,拼高科技和外向经济我们不占优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工业得不偿失,共性化的城市交通基础建设只解一时之渴。江西该走什么路?内生性的发展动力源在哪里?核心竞争力如何打造?
第一就是弘扬井冈山精神。政治解读我不在行,但我从经济层面上读到的是:一个地区要发展,就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把市场经济的普遍原理和本地核心优势相结合,走一条适合自己的特色创新发展之路,也就是江西道路。
第二是寄语我们去做一个“富裕、美丽、幸福的江西样板”。我的理解是要去读懂字面背后的含义。富裕、美丽、幸福的后面其实分别对应的是经济、生态与文化,江西道路就应该是围绕文化与生态的特定优势去发展个性经济。即文化经济化和生态经济化,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
第三就是“庐山天下悠”了。一个“悠”字可谓直指庐山本质,取自陶渊明“悠然见南山”之诗意,又包含悠久、悠扬、悠闲诸概念。真的是一针见血又妙不可言,让我这个自诩为庐山专家之人汗颜不已。
如果说第一条属于解放思想的话;第二条就已经是在帮助解题了;第三条便是在精准给定位了。直接给三座山下定语,大概只有江西有此殊荣。可惜很多人没读懂啊!一贯讲政治的江西人这次却如庐山一般巍然不动,也许是只缘身在此山中罢。以上看似有些走题,其实不然,我是在做铺垫。思想认识不解决,到具体问题上是一定不会有答案的。正所谓不谋全局者如何谋一域!
下面言归正传,让我来梳理一下庐山是什么吧。
我们需要从多角度去审视庐山:
我个人不同年龄段眼中的庐山:庐山在我心目中太神圣,从小听到的故事都是关于我父辈以及父辈的父辈,带着崇敬走进庐山、讴歌庐山,庐山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的印象就是一座伟大的山。稍微长大了学会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庐山让我产生了无尽的遐想。庐山在我心目中又成为一座变幻莫测、令人向往的神秘之山。再长大初识革命斗争史,庐山又变成了一座政治山,斗争山。直到十八岁我第一次登上庐山,亲眼目睹了庐山的秀美风光,亲历了初恋的甜蜜与苦涩,庐山又俨然成了爱情山,风景山的代名词。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已多次登临庐山,每一次都给我带来全新的感受,概念也在不停的变换。
在历史学家眼中,庐山不仅风光秀丽,更集教育、文化、宗教、政治名山与一身。庐山的历史遗迹,代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充分展示了庐山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和美学价值。
在文学家眼中,庐山是中国山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又是田园诗的诞生地。历史上曾有1500多位文人墨客来此而游,留下了一万余首咏叹庐山的千古诗篇。可以说没有庐山的文学史,中国的文学史将会失重。
在宗教界眼中,庐山的特性在于“一山藏六教,走遍天下找不到”。释道两教从互争长短到携手共进,并包容基、天、东、伊四教。使庐山成为宗教的荟萃地,神灵的伊甸园。
在自然学者眼中,庐山发育有地垒式断块山与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及第四纪冰川地层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岩群地层剖面。完整地记录了冰雪堆积到沉积泥砾的全过程,与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一起构成了庐山一幅雄、奇、险、秀的绚丽画卷。
在世界的眼中,庐山是中西文化交融合璧之山,也是世界名山大会的发起人。
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是: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佛教和道教庙观,代表理学观念的白鹿洞书院,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
我研究庐山快二十年了,很荣幸零九年应郑翔之邀担任庐山品牌建设总顾问,那个时候这是非常先进的理念,也是非常富有远见的举措。我在做了大量历史与文化研究之后,给出的答案是“人文圣山”,并由病重的季羡林老先生一锤定音,亲自题写,成为绝唱。然后与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合拍了九集电视专题片在中央台反复播放,影响巨大,率全国之先亮出了文化旅游的大旗。
最近又认真体会“庐山天下悠”这句话,觉得实在是高明之至,纵观天下名山,无奇不有,千奇百怪,各领风骚,而唯有庐山以文化贯穿始终,坚守正统,以千年岁月演奏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和谐交响曲,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书院文化,道释同尊为代表的宗教文化,返璞归真的山水田园文化更是这华美乐章的最强音。把庐山隐逸文化的特色、内含丰富的历史和当今市场的需求最终归纳为一个“悠”字。代表的是一种高质量的慢生活方式与旅游形态,可谓是高度概括,外延十足。悠久的是历史文化,悠扬的是时代旋律,悠然的是政治态度,悠闲的是美好生活。其中商机无限、想象无限。既是政治、亦是文化,又是经济。
庐山为什么?或者反过来说为什么是庐山。理由如下:
- 庐山具有无可比拟的品牌价值。天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是江西对全国乃至世界可以唱响的文化符号,是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文化名片。文化的影响力是有半径的,江西的庐山和景德镇无疑是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景德镇巳在发力,庐山不能落后,双剑合壁,天下无敌。
- 庐山从来就是一座具有历史担当的名山。佛教的中国化和中国的佛教化起点在庐山;代表书院文化的白鹿洞书院在庐山;抗日宣言的发表地也是在庐山。“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才是庐山的性格与担当。“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更应是庐山的境界与追求。
- 庐山集中体现了江西文化资源与生态资源的融合优势。可以为整个江西经济的转型提供样板价值。庐山文化积淀之厚、生态资源之优,可以说是独步天下,如何通过旅游经济变现是一个现实课题,也是江西的必答题,庐山理应当仁不让。
- 庐山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化组合优势。纵观六岳,只有庐山䇄立在长江之边与鄱湖之畔。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可以很好铨释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故事,更能弥补江西旅游过去重山轻水的短板。
- 庐山集中体现了文化旅游的核心要素。既有奇特的自然景观、又有丰厚的人文景观,搭配的如此完美的惟有庐山一家。此外还有电影与旅游跨界互动的成功案例,有数不清的名人轶事和历史遗存,是深度体验与研学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 庐山是公认的避暑胜地和康养天堂。牯岭在英文中就是清凉的意思,五百栋庐山老别墅见证了昔日的辉煌,也成为了建筑史上别墅打造的经典案例。解放后各部委和大企业在山上建的疗养院数不胜数,为康养产业奠定了从概念到物质的良好基础。
尽管庐山有以上有利条件,但确实没有做好也是业界公认的事实。
曾几何时,庐山是中国旅游2.0版的代表,也是中国最早触电的旅游目的地,更是率先举起文化旅游大旗的先行者。
现如今条件比过去更好了:文化旅游部合并了,庐山倡导并践行的文化旅游已成为了当下的主旋律;生活水平提高了,旅游消费成为了一种大众普遍的生活方式;庐山和星子在省里推动下成一体化了,概念变大了,地盘也扩大了;更有上级领导的指示加持,这是无价的广告。本该大有可为,异军突起,可此时的庐山却沉默了、落伍了、甚至麻木了,撤局设市后没有见到有任何大动作,落实“庐山天下悠”的指示也不见有大手笔。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究其原因:
- 人的问题:一把手是关键因素。如果主要领导不敢作为,也不会作为;不想不担当,也不敢担当,那这个地方一定搞不好。庐山的主官必须是懂文化懂经济,想干事能干事,有魄力有胆识的开拓性人才,景德镇就是明显的例子。这两地本来应该是比翼双飞的孪生兄弟,可现在一个焕然一新、举世瞩目,一个日落西山、被人淡忘。庐山实在是可惜了一手好牌,近年来在中国旅游行业几乎没有动作,也没发出声音。就连金牌编剧刘和平花了大半年时间写的演出剧本“大梦落九天”也胎死腹中。
- 观念问题,思想封闭保守,排外情绪严重并伴有小农意识,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完全忘了庐山曾是中国最早的开放试验田,也忘了庐山文化并非本土文化和守旧文化,正是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与时俱进的态度才成就了庐山文化之高远。只有不断改革开放、不断否定自己,不断创新拓展,才永远不会落伍。守是守不住的,历史规律就是不进则退!
- 方法问题:不重视人才,不重视创意,不注重打造软实力,不注重创造新模式,更不与时俱进,而是固步自封,仍停留在传统方式方法上,怎么能跟上时代的节奏。现在旅游正在向旅居转变,景区在向社区转变,定点在向全域转变,重策划、重内容、重体验、重传播、重数据、重业态、重营销、重唯一性的文旅3.0模式呼之欲出,庐山准备好了吗?
当亮点与痛点找到后,接下来就该是解决问题的时候了。
庐山怎么办?我谈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首先是省里要高度重视,江西最大的优势就是文化和生态资源,出路就在于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唯如此才是真正做自己。转化的最好渠道莫过于文化旅游,如果江西举全省之力,擦亮庐山品牌,做成引领中国文旅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就等于找到了破解江西发展困局的钥匙,就是用实际行动争创“富裕、美丽、幸福”的江西样板。因此在班子配备上、资源供给上、政策倾斜上和先行先试上应该重点扶持,争取纳入国家级试点。其中选好一把手是重中之重,也是擦亮庐山品牌重振文旅雄风的关键所在。
其次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旅游是产业属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属性很强的文化产业。业态复合且跨界,投资巨大且长期,服务人群庞大且市场化程度高,急需创新引领、模式优化和消费升级。用招商引资、等客上门、靠天赏饭的老套路巳经行不通了。除了硬投入,软实力加巧实力才是致胜的法宝。而其中文化创意和科技体验靠的是人才,如何招贤引智,并留住人才才是在未来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二不法门。在今后3.0版的比拼中,一流人才的聚集、自身文化历史资源的深度挖掘及学术课题研究与高端概念策划、顶层资本通道设计等软投入的多少决定谁最后的胜出。
其三,庐山需要一个大策划!是在新理念、大格局下围绕“悠”字做一篇山水田园的大文章,开创庐山文旅新模式。要根据自己独特的资源禀赋打造独特概念,山上做中华文化论坛、康养旅居、游学研学和限量版高端旅游,山下做中国书院小镇、杏林温泉小镇、桃花源及鄱湖水上项目和美食。把山下山上拉通,让山与水关联,使文和创转化,成为文化人的朝圣地,年轻人的打卡地,美好新生活的样板地。庐山是不能学别人的,只能做最好的自己!庐山以其独有魅力一直引领着人文发展的方向。庐山是不能小做的,这不是庐山的性格,也对不起祖上的荣光。怎么办?知耻而后勇,奋起直追。在把脉中国文旅发展趋势和消费需求的前提下,做好战略布局和顶层设计,把价值洼地做成投资高地。庐山不仅是庐山人的庐山,还是中国人的庐山,只有跳出庐山看庐山,跳出文旅看文旅,方得文旅大道。
其四,需要创新机制和加强基础学术研究。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游客对内容供给的要求越来越高,网上能查到的大路货已不具有吸引力,必须要成立合伙制的文化大家事务所和庐山文化研究院,要与央视百家讲坛进行实质性合作,通过网络传播不断发出庐山声音和中国观点,让庐山成为真正意义的人文圣山,我真心希望庐山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发出时代的最强音。但我也真担心为官者因为不懂庐山的价值,急功近利而把庐山做歪了、做小了、做坏了。凡事在没有想清楚之前千万别乱动,有时不发展就是最好的保护,一句话:打造庐山品牌一定要怀着敬畏心,可以大胆创意,但必须小心认证。任何非理性的盲动都是对历史的犯罪!
其五,要有时代担当和历史使命。在这个关键时刻,庐山应该站稳脚跟,认清形势,有所作为。在此我们不妨重温一下毛主席为庐山题写的诗句。
暮色苍茫看劲松:说的是庐山在重要关口要勇于承担,当仁不让,庐山就是那棵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说的是每临大事有静气,从容不迫是庐山的风格与气度。
天生一个仙人洞:指的是庐山天然资源的唯一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无限风光在险峰:指的是想要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就要创新,就要出奇,完成惊险一跳才能致胜。
我怎么觉得这首诗就是为今天的庐山写的呢!它带来的是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战则必胜的信念。
总之,庐山有一百个理由做好中国文旅的龙头老大,而没有一个理由自甘堕落。现在正赶上中国旅游发展的最好时机,庐山可谓是万事俱备,完全可以围绕康养、研学、山水、田园做成一个创新体验的3.0样板。庐山具有交通河陆空优势,食有三石、庐茶、名泉;既有自然,又有人文,山江湖浑然一体;还有人文圣山的品牌知名度;更有先贤诗赋和领袖点评。此时不做,待等何时?我衷心希望庐山能痛定思痛,知耻后勇,将“悠哉悠哉”的庐山早日打造成为“优哉游哉”的神游之山,以不辜负时代的重托和市场的召唤。庐山从来就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创新的引领者。
伟哉庐岳,妙哉人文,壮哉圣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48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