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从小给孩子进行规则训练的重要性,但这只是对于那些已经有意识开始接触和学习科学教育的家庭才会认真落实的。事实上还有很多家庭从未踏入此领域也从未形成类似的科学教育概念。而在成人的世界中,还有好多是既知晓规则,也有能力执行规则的人,但就是会故意去违反,比如各类成人犯罪或行贿等。
准确地说,我们国家还未形成全民遵守各项规则的整体氛围,从曝光的各类事件及日常的生活场景中便可得知。不过随着社会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及我国综合实力的稳步提升,能够实现全民众的规则意识是可期的,能够使全民具备规则能力也是可待的。
那么在这种氛围还未形成的当下,人们很容易根据个体的情绪、自我意志、利弊权衡、人脉关系、面子等因素来处理事情,而未能做到第一时间遵照事实本身,依规则行事处理问题。这种现象不止是在社会活动中常见,连作为育人主战场的学校和家庭也颇为常见。不过毕竟个体都是经过家庭和学校共同的教育才走入社会的,所以这前后的关系也便一目了然了。
在教育场中的“双重惩罚”其实就来源于成人群体的这种不能完全遵照客观事实、不能完全按照事物运行规则规律行事而导致的。“双重惩罚”狭义上是指当孩子在学校出现了问题或犯了错,同时会被学校的教育者老师和家庭的教育者父母进行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不当惩罚的行为;广义上则延伸到孩子在学校以外的场景中犯错而被惩罚的行为。
那么这种“双重惩罚”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1、“双重惩罚”会引发孩子更多的问题行为
比如孩子在学校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而得了个糟糕的分数,在学校老师会对其进行多种方式的教育和鞭策,孩子们也会因各自的心理承受程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心理行为反应,如果老师还要求孩子拿着成绩单给父母,并让父母签字确认,孩子会是什么心理呢?
从孩子的角度讲,无论他们多大年龄,都明白对于成绩一定是分数越高父母越满意,糟糕的分数可能会遭来无尽的数落与暴打,或者经受更为过分的惩罚,而孩子的内心是极其害怕恐惧的,在这种心理状态的驱使下,他们就会设法寻找方法来躲避来自父母不分青红皂白的惩罚,或者撒谎欺骗、或者涂改伪造、或者干脆逃学,总之需要想办法来安抚内心的恐惧。
趋利避害的本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越是年龄小弱势的孩子这种本能也会表现得越强。如果成人简单地认为用极端的方式可以达到教育好孩子的目的简直是太天真,看似问题有所改善,但那是多源于孩子内心的恐惧而不得已为之,并非自愿,况且所谓的改善也只是短期效应,并非能从问题根源上有所改善。
孩子们也会在长期的被管制下终有一天以另一种极端的方式宣泄内心的愤懑,尤以青春期阶段最为常见,而且不止是各种问题行为,连孩子的情感模式、语言、人际关系、思维认知、心理健康等方面都会令我们担忧。
其实对于到底是惩罚管用还是引导管用的教育争论一直存在,但事实上哪里就有绝对的哪个管用了,任何事物不都是相对的或者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才会有效果的吗?所以我们不能把精力放在如何惩罚孩子才会管用的低级层面上。
当然这种“惩罚才管用”的思维认知一定程度上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才延续至今的,比如“戒尺文化”、“男权文化”等,从很早之前,我们的关系从属中更多地便体现了强势方对于弱势方的管控,思维认知上也偏执地认为弱势方听命于强势方才是好的,心理层面上也特别享受对于个体的控制感和占有欲。但这种主观上的认知和感受却并不一定科学、正确。
2、“双重惩罚”会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人格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心理组织结构,它会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下影响着个体内隐和外显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将对孩子一生的幸福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孩子开始用大部分脑力来思考该用什么方法才能逃过老师和父母的双重惩罚时,他们的成长方向便开始发生着偏移。
对外他们不会专注于学习本身及任何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上,更不会专注于对未知领域及未来世界的探索上;对内也无法做到静心思考,明辨是非,认知自我,以及学会尊重、平等、友爱、互助等优良品质,更不会形成同理心、包容心、慈爱心等心理特征。一方面大脑本身也会根据外在的事件环境来选择应对的先后顺序,另一方面孩子们在被惩罚的过程中也只学到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那就是惩罚,而无法拓展至其它的可能性。
很多时候父母会被孩子的某句话、某个举动所惊吓,敏感的父母会立刻警醒,适时干预,而木讷的父母便不会太在意,等问题严重时虽悔之当初,但已无济于事。所以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父母对于其微小行为的观察和敏感也会起到关键的作用,更何况人格的形成本来就在孩子成长的点滴中,也唯有至亲至爱之人才会更加在意留心关乎孩子一生幸福的东西。
我们该从哪些方面来思考和着手?
问题的直接制造者虽然是孩子,比如例子中孩子糟糕的分数是自己考出来的,但因为他们还处于发育发展阶段,是无法进行有效解决的,也就是说孩子自己还没办法能够解决关于学习的所有问题,而能够帮助他们正确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并且引导其多方面去解决问题,这才是教育者和父母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教育者和父母从来都不可以自诩是神,是高高在上主宰别人命运的人,面对孩子,我们的角色最多只是某一个阶段的引路人、帮助者、提携者而已。
事实上成人们并不自知,所以常有越矩,如果能够做到适时反省、修正、自检那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意义就不同了。那么对于“双重惩罚”该如何修正呢,可以从以下三点来作思考:
1、如果我们一意孤行,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如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此刻的情绪、个人喜恶、偏好来随意表扬批评评价孩子,可以根据利益、权势、地位、金钱来区别对待孩子,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么被如此对待的孩子长大后会如何?
他们还能做到明辨是非、区分善恶吗?他们还能有向内观的自律意识吗?他们还能形成必备的自控能力吗?他们还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公平正义吗?他们还会形成做人做事的规矩和底线吗?他们还能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成绩全优、四体勤快的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合格社会人吗?还能够有足够的胸怀和大爱来为这个国家、社会做点什么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吗?
虽然说现在全民有了重视孩子教育的意识,但确实在思想高度、精神层面的要求上还处于较低水平,教育绝对不是让孩子多学点知识就够了,也不是考个好大学就算教育成功了,未来的路和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既长又高。
我们为何要教育孩子从小遵守家庭规则,那是为了将来他们有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和能力;我们为何要给孩子讲解唇亡齿寒的道理,那是为了将来他们长大能够有为国家奉献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能力;我们为何要教会孩子分享、怜悯、友爱,那是为了将来他们能够一直心存善念,造福人类;我们为何要让孩子从小看到真实,感受世间冷暖,那是为了他们能够选择时刻站在正义的一边,并且有勇敢之心和智慧之力来维护正义。
而这些内容都最大限度地遵照了科学教育理论中对于教育目标和本质的系统阐述,教育从来都不止是为谋生而存在的,更是为了能正个人的心、撑起民族的魂而存在的。这首先需要我们的教育者和父母自身有这样的高度和层次。
2、我们有多大把握可以保证我们的所作所为会给孩子带来积极有益的影响?
当老师出于激励的目的而打了孩子,比如缺多少分就打几下手板,本想着可以以此来激发孩子的斗志,但岂料羞耻心会压倒求胜心,老师的固有认知多数是因为他们的成长经历,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这种逆向激励的方法。
当父母由于情绪不满也打了孩子,本想着老子管教儿子天经地义,虽然粗暴但也别无它法,殊不知儿子下次成绩的提高未必是孩子努力学习所致,父母也从未意识到孩子脸颊上细微的表情变化,亲子关系也会逐步有了裂痕。更为悲哀的是当孩子在这种棍棒、打骂的鞭策之下成绩越来越好,最终远赴他乡求学便再不愿回家。即使孩子成人后在事业上有了成就,但他的婚姻生活、人际关系、自我的心理健康状态也鲜少呈现幸福与和谐。
所以我们当下对于孩子的所作所为到底在未来能够有多大程度的助益,将是我们当前最应该思考的问题,只是比较少有人会习惯去为未来打算,也更少会去思考当下的行为会对未来造成怎样的影响。这是需要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提升的部分。
3、孩子真的能从中获得有建设性的收获吗?
在这种“双重惩罚”中,孩子们会因为同一个问题看到不同成人的反应及解决方式,如果不同的成人都有相同的反应和相同或相近的处理方式,那么无疑孩子看到的就只有一个层面的内容,但如果能够看到不同的反应和解决方式,无疑对于孩子的视野开阔、思维方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比如对于同是一份糟糕的成绩单,老师和父母都是斥责打骂,那么孩子也只学会一点:面对问题,用武力解决应该是最有效的方式,而非智慧。
如果面对同样的成绩单,老师同样使用斥责打骂之法以示惩戒。但家庭中的父母却未使用任何惩罚手段,而是首先严肃认真地表达了对于孩子不开心、愧疚之心的理解和认同,然后和孩子坐下来慢慢地审阅试卷中的每一道错处,查找原因、引导孩子思考解决的方法,让孩子对于错误的原因、形成、呈现、解决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并且最后不忘告诉孩子一句:“爸妈对你的爱并不会因为成绩的好坏而发生变化,爸妈只是希望你能深刻地理解为谁而学、为何而学的意义,爸妈相信你有能力做好你愿意去做的事”。
相比而言,哪种方式孩子收获的会更多呢?
结语
所以我们需要想清楚,惩罚到底是为了让孩子产生恐惧之心而不敢再犯类似的错误实施的,还是真的为了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但又确实不知何种方法有效才暂且使用的?是为了在孩子面前塑造自己的权威形象而实施的,还是发自内心真的爱孩子而不得已为之的?是完全根据自己的性情、脾气、情绪本能而实施的,还是经过慎重思考过后在某种特定的场合中使用的策略而已?只有把这些思考清楚,可能我们才能从意识层面有所觉悟,并且才有可能会做出行为上的改变。改变从来都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看清事实后的勇气之行!希望所有的教育者和父母都有这样的勇气!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35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