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妈认为人在成长过程中除了要有爱之外,还是要有一种对某种东西存有敬畏之心。在合肥市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 住在28层的某一户,家中有个“熊孩子”,不知道在家里太无聊了还是纯属为了好玩,从28层让下扔了15个啤酒瓶子,当家长听到后直接都急疯了,索性没有砸到路人,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家长知道后直接在业主群道歉,反思自己平时没有对孩子进行这一方面的教育,而且在群里还晒出了暴打孩子的照片!许多人都支持该家长的行为,他们认为孩子该打就要打,如果不打他说不定以后还要做出类似危险的事情。
之前有一个教了很多年书的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班级中有些孩子面部呆滞,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考试连卷子都答不完。他们本身没有什么疾病,而且父母都是健康的人,甚至有些父母还是高材生,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这名教师把主要的原因归结在了孩子从小没有挨过打,是不是感到很奇怪呢?其实老师的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经常挨打的孩子比较机敏,会观察别人的神色,通过别人的神色来判断当事人的情绪,积极地去保护自己。
而那些没有挨过打的孩子,因为他不想听父母的唠叨,所以就经常走神,屏蔽父母向自己灌输的消息,之后就养成了那种懒散、心不在焉的那种性格。
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曾经做客《圆桌派》,讲述了育儿方面的其中一番话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个观点。李玫瑾教师称:“人在成长过程中,他要去形成一些东西,除了爱之外,还有一个是敬和畏,我们有时候在讲,如果孩子违法了,惩罚其实就是一种保护,让他知道怕,让他真的后悔,以后再也不敢了”
.李玫瑾教授的意思就是让孩子感到害怕,知道有的东西是不能去触碰的,如果孩子犯错了,惩罚是最能让他清醒的行为,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和第一教育者,我们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孩子犯错要及时的教育,不能姑息。
这其实不是李玫瑾教授第一次说这样的话了,她还说过那些青少年犯罪中,他们不知道害怕,所以才会做出一系列的违法犯罪的事情。
孩子犯错还是要打的,但是这种打更偏向于吓唬,为的就是让孩子知道事情的严重性,让孩子学会反省和反思。这样的孩子除了皮实之外呢,在经历挫折之后也不会要死要活的,换句话说就是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强。
人在一生中都会犯错,有的错误无伤大雅,作为监护人的我们说说可能就过去了,但有些严重的错误要让孩子牢牢记住,一生都不要去犯。惩罚其实就是在保护他们,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念,要知道遵守和适应一些规则。
当然了打骂不是惩罚的最好方式,但你还能想到什么好的方式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26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