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在古人的心目中向来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老而不死曰仙”,仙代表长生不死。一直以来,得道长生,羽化登仙,享天地逍遥,都是人们质朴的心愿。
自古以来,寻仙问道之生就络绎不绝,包括历史许多雄才大略的君王,也不能免俗。上古传说中,轩辕黄帝驭龙登天,之后扫平战国一统天下的始皇帝不惜国力求取不死仙药,开疆拓土的汉武帝晚年痴迷炼丹成仙,“天可汗”唐太宗也曾对成仙也过想法,到了明清两代,寻仙问道的皇帝更是为数不少,连以励精图治的雍正帝都悄悄炼过丹药。
为了自己英明神武的形象,雍正自然不会将炼丹求仙的事迹大肆宣扬,史官们也对此默不作声,不过雍正防住了史官的记载,却没有注意到内务府的账本。在内务府的《活计档》上,记录了皇宫各种日用品的消耗情况,其中就有写到雍正在位期间,下旨往圆明园运送了各类炼丹事物上百次,差不多每个月都有两三次,包括黑煤192吨,木炭42吨,可想圆明园内炼丹规模之大。此外还有银、硫黄、铅、铜等物品,都是炼丹常用原料。
在封建社会,皇帝的喜好常常会影响民间的风气,皇帝喜欢寻仙求道,民间也会流行起道教的习俗。在乾隆年间,一位居住在江苏南通的老乡绅就精于道家的气功养生之术。老乡绅姓柳,每日坚持打坐修炼气功超过60年,一直活到了90多岁,柳老爷子也对自己的气功修为颇为自得。要知道在古代,能活到90岁,几乎都可以当作是祥瑞了。
柳老爷子为了修炼气功,每日闭门在家深居简出,无意间契合了道教出世修行的理念。在道教,炼丹是修道长生的一种常见手段,而入山出世,远离凡尘俗事,静修己道,也是一种主流的修道理念。“仙”字由“人”和“山”两部分组成,按照汉字形意的解释,意味着“人迁入山中”,在说文解字的古籍《释名》中就有类似解释。
东晋著名的道教高人葛洪在自己编撰的典籍《抱朴子》中就谈到“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为道者必入山林”,他认为求道者应该避世隐于山中,这一理念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许多隐士选择隐居深山,而很多有志求仙的年轻人都会去寻访名山大川,以求遇见得道高人的指点。
而柳老爷子闭门修炼,虽身处闹市,但避世不出,和入山静修也没什么差别。不过柳老爷子毕竟是一方乡绅,有钱有势,不可能自己动手做粗活,因此在避世静修的时候,需要仆人在门外随侍,负责处理各种杂活。于是柳老爷子就吩咐家人为自己找几个仆从过来,不过老爷子的后人显然理解错了他的意思,打算精挑细选几个少女过来。
古时候穷苦人家大多吃不饱饭,再加上重男轻女的思想,女孩子往往会被卖给大户人家做丫环,而这些大户人家的丫环大多身份低微,被主人“收用”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说不定还是高攀了。柳家毫无疑问是当地的豪门大户,因此柳家的后人们很容易就买来了四个年轻漂亮的少女,献给了柳老爷子,柳老爷子开始也没多想,带着这几个少女,像以往一样“闭关修炼”。
然而仅仅只过了一个月,原本修炼有成的柳老爷子就被发现死在家里了。在一个月前,柳老爷子一直龙精虎猛,活蹦乱跳,完全看不出死亡迹象。这期间柳老爷子的生活一如既往,每天打坐静修,唯一的区别就是那四个少女被他“收用”了。而柳老爷子的死因,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被这四个少女“破功”了。
若是年轻人在柳老爷子的处境上,可能还没什么问题。但柳老爷子已经九十多岁的高龄,全靠修炼气功形成的良好作息,帮助他保持了身体健康。而这次事情,一下子打破了平衡,破坏了长期保养的身体,死亡也就再所难免。
寻仙问道毕竟只是缥缈难寻的幻想,道教很多手段其实更倾向于养生,但无论怎么养生,终归只是延续生命,不可能真正长生,随着年龄增长,必然会有寿终正寝的一天,柳老爷子只不过是他油尽灯枯的一面被提前引爆了而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21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