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开伟系中国知名财经作家
有媒体披露,历次央行降息政策实施,在降息利好政策刺激下,部分城市楼市呈现止跌企稳,一线城市房价环比小幅反弹;中国股市月内走出一波又一波上涨行情。
众所周知,央行不对称降息初衷是想通过降低银行贷款利率,引导社会整体融资成本下降,医治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高“病根”,让实体经济恢复活力,从而为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奠定坚实基础。而不对称降息结局,却让大量资金流向了楼市和股市,这是央行始料不及的,也导致了央行降息功效严重错位。当然,楼市、股市也不是“后娘”养的,笔者也无意说资金流向楼市和股市流入就是坏事。从目前看,楼市、股市依然是中国经济企稳回升不可或缺的支撑点,持续低迷的房价确实需要回暖。在当前经济继续下行压力下,中国政府债务危机解决还离不开楼市,资金流入楼市对经济能起到“立竿见影”效果,对带动上、下游产业如钢铁、水泥等产业复苏具有较强拉动作用。尤其持续多年熊市的股市也必须有一轮牛市过程,才能让国人重拾股市信心。但如果过多资金流入楼市和股市,那问题就会出来了。从现实看,资金在一定时期是相对固定的,流入楼市和股市资金多了,则流入实体经济资金必然减少。央行不对称降息让大量资金流入楼市和股市,而实体经济融资贵、融资难困局始终无法破解就是最好佐证。
从现实看,央行不对称降息功效严重错位,带来经济危害不可小觑。楼市和股市过度回暖,实体经济就无法回暖,且会加剧地产商拿地冲动,房地产泡沫会被吹大,民众可能会再次遭受高房价肆虐,各级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的“脐带”就无法剪断。尤其股市大幅上涨,在我国基本经济面尚不牢固的前提下,会加剧过多资金虚拟化,也诱发更多股民“暴富”心态,把股市引入歧途。一旦形成这种结局,就无法让实体经济真正分享降息“红利”,降息功效就被消弭,中国产业经济结构调整也将成一句空话。
因此,对央行不对称降息功效严重错位问题,中央政府及央行应引起高度重视,出台相关配套产业政策,把降息货币政策功效引向正途:其一,严格执行“扶优限劣”宏观产业政策,为降息发力创造内生动力。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对全国各类企业进行摸底,设定科学考核指标,将企业进行信贷分类,根据企业不同状况分别实施信贷支持、信贷限制、停止信贷等区别信贷政策;坚决停止回报过低、没有回报、资本金虚拟化、信用无保障的无效投资,避免低效产业吞噬低成本信贷资源;对一些长期低效、占用过多信贷资源的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进行资金“断奶”,压缩融资平台贷款,坚决停止对“僵尸”企业贷款,让这些产业项目被淘汰出局;严格执行企业生产环保法规,坚决对资不抵债、产能严重过剩及资源与环境软约束企业实施破产重组,打破“刚性兑付”,化大风险为小风险,有效释放风险,盘活由于粗放增长模式造成的僵化资产存量。其二,央行及监管当局加大货币政策执行效果跟踪力度,为降息发力增添“润滑剂”。银行部门增强大局意识,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坚决转变“重国企、轻民企”信贷经营理念,不能因为不对称降息影响盈利而惜贷,更不能通过提高上浮比例或绕开监管方式来维持息差,最终抵消降息效果;大胆创新信贷方式和信贷产品,减少不合理中间收费,使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真正降下来。
其三,各级政府自觉剪断土地财政“脐带”,防止房地产救市“矫枉过正”,杜绝更多资金流向房地产业,避免再次吹大房地产泡沫。其四,正确引导民众入股投资,适时进行风险提示,让股市运行在健康轨道上。
唯有如此,降息之后,银行才愿意将更多、更廉价资金支持中小微企业,实体经济整体融资成本才能降下来,降息货币政策功效才能真正到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14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