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被
刷单工作
简单赚钱
这几个字所吸引
然后
被骗的
惨痛经历
近年来,刷单行业已经变成了一个极其庞大的灰色产业链,是无数的刷手、刷号乃至快递公司全民参与的“狂欢”。
淘宝刷单,指网络店铺为了获得较好的排名以方便吸引顾客而采取的作弊行为。早在2016年,淘宝就被315晚会曝光存在刷单等欺骗消费者现象。此外,以“手机兼职”为别名的“刷单”浪潮不断掀起,所谓的高额佣金,吸引了接连不断的学生党,害其上当,被骗取大量钱财。
外行人看到的
只是冰山一角
淘宝刷单内幕多、套路深,消费者在进行网络购物时总是习惯浏览买家评价才能放心购物。然而,却有心细的购买者发现,一模一样的评价竟同时出现在了不同的几家店铺里!其实很多人还不了解的是有些甚至连差评都是虚假的。
随着电商产业的火爆和繁荣,以“手机兼职”为别名的“刷单”浪潮不断掀起,所谓的高额佣金,吸引了接连不断的学生党,多数大学生总是想要通过兼职,减轻父母压力,殊不知在悄然之间,已被拉进暗藏玄机的淘宝刷单网兼骗局。
真实案例
2016年,广州的某大学生毕业后闲来无事,无意间在网上看到 招聘刷单岗位的广告,内容写着 “让你轻松月入上万”。如此诱惑的条件,着实让他心动。
随后,该学生跟着刷单流程购买指定商品,先自己进行垫付,随后返本钱和佣金。高投资的回报比让他顿时充满信心,与客服反反复复进行了十几次交易后,他发现自己上千元的本金,不仅没有被原数返还,连佣金也没有收到。当他想要回自己的本金和佣金时发现,对方早已经将他拉入黑名单。
刷单被骗的案例不单单止于此,这种诈骗手段总是隐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很多人因为一时头脑冲动,不慎入坑,最后惨淡收场。
刷单的低劣套路防不胜防,终归还是我们年少无知,掉以轻心,没有了解到骗子的常规手段,才会让他们逍遥法外,逃之夭夭。因此,面对网络刷单这类现象,我们要思考
淘宝刷单究竟是怎样一步步
将拉我们跌入谷底的呢?
因为
·佣金高,承诺返本金和佣金,却是放长线钓大鱼。
·需要用流动资金来购物
·要求填申请任务书,查看你的网银余额截图,目的是摸清能骗你多少钱。
·提供虚假的淘宝链接,其实是钓鱼网站。
刷单网络截图
其实,正规的刷单职业是存在的,不过随着阿里巴巴的不断整改,这样的平台已经逐渐淡出市场。但仍有诈骗团伙层出不穷,他们铤而走险,不断在背后进行操作坑骗,令人发指!
那么
大家一定有个疑问
这些网络卖家的刷单行为是否违法?
如果违法,具体违反了哪些法律呢?
让小编来给大家普普法!
普法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八条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经营者不得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
第二十条经营者违反本法第八条规定对其商品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或者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百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可以吊销营业执照。
经营者违反本法第八条规定,属于发布虚假广告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规定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五十六条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除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外,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处罚机关和处罚方式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的;
(二)在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
(三)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的;
(四)伪造商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篡改生产日期,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
(五)销售的商品应当检验、检疫而未检验、检疫或者伪造检验、检疫结果的;
(六)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的;
(七)拒绝或者拖延有关行政部门责令对缺陷商品或者服务采取停止销售、警示、召回、无害化处理、销毁、停止生产或者服务等措施的;
(八)对消费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的;
(九)侵害消费者人格尊严、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的;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对损害消费者权益应当予以处罚的其他情形。
经营者有前款规定情形的,除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处罚机关应当记入信用档案,向社会公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14377.html